清明随感 本文是初中关于初三散文的清明随感,欢迎阅读。 其实清明是不一定要有雨的,不管有没有雨,一直湿着的,是我们悲哀的情绪。 ——题记 三月,草在枯黄里露出浅浅的绿意,让人觉得这个时节的委顿。野外祭祖的人们,用刀断去坟头枯萎的草木,摆上几碟或粗陋或精致的祭品,放一挂或长或短的鞭炮,看着鞭炮的烟尘飞入四野的雨雾中,心绪便也就凄凉如这旷野里漫漫的风。 那天稀稀落落的下着雨我和爸爸在漫着雨气的山林里不停的走着,寻找着祖辈的安息之所,清整着他们的坟茔,在坟前摆上一碟碟的祭品,用就近砍下的细竹竿穿上一张张的纸钱插在坟头,再放上一挂鞭炮,默默的鞠躬和祷告。我跟着爸爸很谨慎小心的做着这些事情,偶尔动作大了一点就会提醒我——“他们在看着我们呢!” 就这样,我一边很仔细的忙活这些事情,一边听他说祖辈们生前的那些故事,所有的事情做完后,爸爸引燃鞭炮的火线,看着那咝咝作响的火星极为迅速的游走,然后是轰然的爆响,山谷里空洞的回音和远方鞭炮声一起在这弥漫的云烟里来回波荡。我的记忆,却在这些声音里风一般的穿行着时光,回到往昔的岁月里去。 我不由想起我的爷爷来。我最后一次看见他,是在他的床上,奶奶帮他擦洗着身体—一他躺在他那张睡了一辈子的床上,再也没有起来。 时至今日,我仍然会想起那个夜晚。我坐在门槛上,好像抓着一个堂姐的手,来源与互联网,仅供个人阅读参考 看着奶奶忙碌着,而他微微仰着头,舒展着身体躺在那里。那时应该有风,因为屋内的灯似乎是缓缓摇摆着的,淡黄的灯光柔和的泻下来,照在他脸上。那时候我才三,四岁,一个三,四岁的孩子不知道什么叫做悲伤,只是茫然的看着,心中的一点惊慌,是因为看见别人的哭泣。而当我渐渐长大,再想起那些过往的事情,想起那些死去的亲人,心中便涌起一种难言的情绪来。 回来的途中,爸爸不时的回过头去看看,然后对我说,“要记得他们在哪里啊,以后我们不在了,你就得自己来找了!”我想起我们经过的那累累的坟茔,其中有一些上面已经满是老鼠洞,甚至都塌陷了下去,那些,应该都是无主的荒坟罢。可是,如果一代代的往上追溯,那么多我们没有拜祭过的祖辈,他们,现在又在哪里呢? 也许,所有的记忆,总是要被淡忘的,我们所能做的,就是记得更久一些。 来源与互联网,仅供个人阅读参考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5127bfff854769eae009581b6bd97f192379bfb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