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的论文 国内外研究现状 比较方向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政治教育”对于任何国家来说都是一个敏感词汇,因此国内外都鲜有专门提出以“政治教育”为研究目的的著作。但事实上,对于政治教育的研究,国内外学者其实早以涉及,只是没有明确提出,很多国家关于政治教育的研究始于政治社会化问题的研究。 一、国外研究现状 西方国家研究政治社会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界50、60年代。1958年,美国学者戴维•伊斯顿和罗伯特•海斯首次发表了有关政治社会化的研究论文--《政治水浒研究中的若干问题》。1959年,海曼在《政治社会化:政治行为之心理研究》中首次系统阐述了政治社会化理论。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美、英、意等国陆续出版了一大批相关著作,政治社会化和政治教育的研究开始走向国际化。 关于政治教育,从来都是避而不谈,十分隐晦,美国在1982—1987六年的时间里,政治行为方面的研究文章经统计只有寥寥几篇:在所统计的125期主要政治期刊中,过于这方面的研究文章只有14篇可以称作是论述政治教育问题的。出现这种情况,有很多的原因。其一,政治科学研究的重心与兴趣转移。其二,政治学研究的实证方法,侧重技术手段,忽视价值评价,因而导致研究结果的出入和失真。例如,早期对政治教育的研究认为,公民青少年期的政治态度和政治行为并不强烈,也不定型,它对成年期的政治态度和政治行为没有什么影响,所以就没有研究的价值和必要。其三,这个阶段的研究在公民权利与义务关系方面失衡。在对待个人与国家的关系问题上,片中了公民的个人权利,忽略了公民对社会的责任和义务;对公民的民族情感和爱国主义的研究也不够深入。 近年来,在国外发表和传播的关于政治教育的论著主要有:《社会化过程》(Bugenthal and Goodnow, 2000)、《美国应募入伍人员的军事态度》(Bachman, 2000)、《中学生的社区服务:公民疾患的医治?》(Niemi, 2000)、《服务学习与政治社会化》(Owen, 2000)、《性别角色社会化对福利政策形成的潜在影响》(Taylor, 2000)、《父母与同级群体的环境滴儿童道德推理发展的影响》(Walker, 2000)、《大众行动的个体根源:性别、平等与政治参与》(Burns, 2001)、 《趋向于民享与民有的科学:运用发展科学促进公民社会》、(Learner, 2001)、《在政治差异分界线上促进沟通:大众传媒的作用》(Mutz, 2001)、《28个国家的公民与教育:14岁期间的公民支持与参与》(Torney—Purta, 2001)等。该领域的学术论文,在美国出版的《政治学文摘》、《社会学文摘》、《心理学文摘》等期刊上均有反映。至于其他国家的研究也十分活跃,比如德国。 德国关于政治教育研究的历史是相对来说较早的了,并且长期受到美、英、法等国学者和研究机构的重视。“联邦德国是少有的政治家、学者和其他专家都普遍关注政治教育的国家。”德国的政治教育发展是十分成熟的,研究学者众多,研究成果也很丰富。从19实际末期至今,涌现出了一大批蜚声国内外的政治教育学者,代表人物有德国公民教育的先驱凯兴斯泰纳(Georg Kerschensteiner, 1854—1932),文化教育学派的杰出代表李特(Theodor Litt, 1880—1962)和普斯朗格(Eduard Spranger, 1882—1963); 当代政治教育家赫尔曼•基泽克(Hermann Giesecke, 1932--)等,他们的研究集中在政治教育基本原理、政治社会化理论、政治教学法、政治教育史等诸多方面。因为语言因素,这些德国政治教育家的很多文献著作没有被翻译成中文,这也就成为制约我国学者研究德国政治教育的一大障碍。 其他欧美国家也有大批研究政治教育的专家学者及其著作:克劳森和凯里主 编的《变迁中的政治权力结构、社会化和政治教育》(1988年,法兰克福),斯扎博的《匈牙利的政治社会化》 (1989年,法兰克福),迈耶伯格和德克尔主编的《东西方的欧洲观念》(1992年,奥尔登堡),康利和托瑞斯主编的《政治教育:北美透视》(1993年,汉堡),克斯佩利、克瑞和斯图姆费主编的《国家与公民:后共产主义东欧的政治社会化研究》(1993年,布达佩斯),法纳主编的《反思政治、社会化与教育:面向21世纪的国际展望》(1993年,奥尔登堡),克劳森主编的《政治教育全球化和国际化的方向》(1994年,汉堡),法纳主编的《民族主义、种族关系与认同:跨国比较透视》(1994年,新布瑞斯威克),霍利主编的《制度变迁中的政治意识与公民教育》(1994年,华沙),克斯佩里、杰曼、凯瑞和斯图姆费主编的《从国民到公民》(1994年,布达佩斯),法纳、德克尔、迈耶伯格和杰曼主编的《东西方的民主、社会化和冲突中的忠诚:跨国比较透视》(1996年,纽约),加里克的《当代世界的青年与社会变迁》(1998年,沃斯扎瓦)。 二、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对国外政治教育的比较研究大概可以追溯到改革开放之后,并随着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研究的兴起逐步发展起来。我国关于这方面的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也取得了不小的成果:王瑞荪主编的《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2001)、王玄武等编著的《比较德育学》(2000)为代表运用通关比较、专题比较、综合比较的方法对国外的政治教育的某些要素例如目标、方法、内容等进行了比较研究。另外还有一陈立思的《当代世界的思想政治教育》(1999)、苏崇德主编的《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1995)、苏振芳主编的《当代国外思想政治教育比较》(2009)为代表,从国别研究的角度,对国外政治教育的总体情况做了介绍和专题研究。还有以高峰所著的《比较思想政治教育专题研究》(2005)、蓝维等著的《公民教育:理论、历史与实践探索》(2007)、唐克军的《比较公民教育》(2008)为代表,从公民教育的角度对国外政治教育进行研究。这些著作,对国外政治教育所进行的介绍与研究及其有价值。 在这里还要提及的是,我国台湾地区的德国政治教育研究是起步比较早的,研究程度也颇高,当前成果集中体现在当代德国著名政治教育学者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思想史及学校政治教育课程改革等领域。如学者张淑媚关于赫尔曼•基泽克(Hermann Giesecke)“批判政治教育思想”的研究,詹栋梁的《斯普朗格文化教育思想及其影响》(1981)等。 经过笔者搜集整理,关于政治教育比较研究的文章大多散见于《思想教育研究》、《国外社会科学》、《外国教育资料》、《高等教育研究》、《外国中小学教育》、《中学政治课教学》、《外国教育动态》、《外国教育研究》、《高教文摘》、 《大学生》等期刊上。这些文章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实地考察后的介绍。如郑永延的《美国学校的政治观及价值观教育》;二是对相关资料的直接介绍。如美国《公民学》的文章,对该书重点内容的归纳和特点概括。三是对相关资料的综述与分析。如《价值观与未来—美国集中主要价值观教育方法简析》等。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5147fbc38bd63186bcebbc8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