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云南洱海的文章 第一次亲近洱海,是五十多年前的事了。那时候,我还是一个懵懂少年,从大山里到自治州首府求学。 洱海,这个诗意盎然的名字,给人以无限的想象。在明代文人杨升庵笔下的“百二山河”之间,一泓碧水汪洋恣肆,给这片土地以无限的灵气,仿佛湖面闪动的粼粼波光。 波光是轻灵的,水面却是开阔的,在眼前无边无际地展开。这是一片256.5平方公里的水域。展开地图,在大理市的臂弯里,可见一大片晶莹的蓝色镶嵌在绿色之中,汇聚了交错的水网,也汇聚了旅行者的目光。这,便是洱海,云南高原第二大淡水湖,古代文献中曾被称为“叶榆泽”的洱海。五十年前,湖面上渔帆点点、渔歌互答,水面下弓鱼、鲫鱼、鲤鱼、鲢鱼成群成群游荡,一网下去,渔民们便收获起满船的欢声笑语。 深秋时节,我们喜欢在洱海边散步;喜欢带一本书,在洱海边的树荫下阅读。滇西的深秋并不似北方浓烈,但洱海畔的水汽已渗着丝丝凉意。身后,是树木和草甸;远处,是魏巍苍山,与洱海一道构成大理的神奇。秋意还未及染透苍山的层林,只留下淡淡的黄色晕染。居于这远近浓淡间的,便是宽阔的洱海,一碧万顷的洱海。 那时候的洱海保留着原生态的面貌,是一方沉静的湖面,宁静而开阔,静谧而亲切。连那鱼儿不时从湖底翻起的气泡,似乎也更加细腻了;连那水鸟游动划破湖面的涟漪,似乎也更加温柔了。那时湖面上往来穿梭的都是木帆船,没有马达的轰鸣,悄无声息地飘荡在清凌凌的水面上。四周不时响起一阵阵清脆的秧鸡和刚刚从寒冷的北方归来翩翩起舞的鸥鸟的鸣叫声,当你不注意时,它们就卖力地打破静谧,制造湖面的喧嚣。可当你的目光去探索它们时,它们又突然消散在笼罩在湖面的浓雾的氤氲中。 我们欣赏着洱海岸边秋树斑斓的色彩映在湖里。同行的同学是当地的白族小伙,他不无神秘的对我说,看,楸树林的那边是一片樱树林,若是明年春天来,你便能看到那远处的树木,开出大片粉色的樱花了。 湖心,有许多小岛,有名的是金梭岛,远远地可见一个如仙境般的白族渔村,状如织梭,横卧在洱海之上。在大理的传说中,天上一位善织彩锦的仙女将自己的金梭遗落洱海,金梭幻化为岛,成为人间美景。在绿树环绕、树木掩映下,隐隐可见几处白族民居院落。再往远眺,还有几段简洁的村道,迤逦地通向水边,几条小船系在岸边,在波涛中荡漾。在这里,只需如品茶一般,静品这片洱海的波光便好。 心无旁骛,也是一种放松。读书,也品读洱海的柔美,这是我在洱海边呆坐半晌的感受。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51573c227b3e0912a21614791711cc7931b778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