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把握文章内容,概括文章所写事件 1. “什么人”+“在什么情况下+”“做什么事”+“什么结果” 品味题目 1. 文章的标题是“文眼”,统帅全文。它的作用主要有概括主要故事情节、文章的线索、揭示文章的中心、点明写作对象 2. 词语含义 3. 概括内容与中心的关系(揭示了,点明了) 4. 与人物关系(表现人物性格;表明作者情感;是作者感情触发点) 5. 线索、悬念 6. 运用比喻、化用诗词、引用歌词、一语双关等 7. 生动形象、新颖含蓄、言简意丰、发人深思、引起阅读兴趣 人物形象 1. 一是通过分析典型事例来理解人物形象; 2. 二是通过对人物描写直接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 3. 由文中××(言或行)表现该人物××的精神(品质性格思想个性) 4. 点明中心(主旨)、升华主题、画龙点睛、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5. 在文章开头:总领全文、 引出下文等作用 句子 1. 在文章中间:承接上文 ,引出下文;承上启下(过渡);为后文作铺垫、埋下伏笔 2. 在文章结尾:总结上文、照应开头、戛然而止,意味绵长,发人深思、升华主题、卒章点题,意味深长等 3. 品味句子或语段分析某个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比喻义、引伸义、双关义找出文中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说说理由。 4. 在写作时必得结合文章的具体内部实质意义来写,否则就会很空。 理解词语的含义 1. 通读全文,把握主旨。依据语感揣摩词义,结合上下文,联系语境辨别、验证。 2. 结合修辞手法理解词语含义。 3. 结合作者的情感倾向理解词语。 4. 内涵丰富的句子要在联系上下文的基础上,弄清使用了何种修辞手法,用化虚为实的方法理解; 5. 结构复杂的句子要采用紧缩的方法,去掉附加成分,抓住主干。 6. 句不离段,即参照本段的中心意思去理解句子。 7. 根据句子的位置理解句子含义。总结句有总括全段或全文的作用,理解它要从上文找答案;过渡句既总结上文,又领起下文,理解它就要前后结合;起始句总领下文,理解它可先理解下文。 .; . 8. 理解句子的修饰、限定成分。修饰、限定成分常常能帮助我们打开理解句子的窗口,从中挖掘出句子的深层含义。 9. 借用法:即借用原文中具有相似意义的句子。 10. 裁剪法:将分散在文章中有用的句子拼接融合在一起。把和语句有关的大段文字压缩整理,用规范的语言表述出来。 11. 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 (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12. 人称 1. 第一人称:以“我”的口吻或者角度记叙。确定是笔者本人, 作用:便于直抒胸臆,读来有亲和力和真实感。 2. 第三人称:以第三的地位叙述文章中的人物、事件、场景等。 作用:不受时空限制,可以从多方面叙述。 3. 注意:有的文章中运用了第二人称代词,一般可能是出现在用第一人称或第 三人称的叙述里,实际上仍是站在第一人称或是第三人称的角度写的。 作用:可以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和力,便于感情的交流。 写作 1. 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2. 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 3. 根据表达的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表达的内容。 4. 写记叙文,做到内容具体;写简单的说明文,做到明白清楚;写简单的议论文,努力做到有理有据;根据生活需要,写日常应用文。 5. 有独立完成写作的意识,注重写作过程中搜集素材、构思立意、列纲起草、修改加工等环节。 6. 能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 7. 45分钟能完成不少于500字的习作。 .;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5169137c2a4ac850ad02de80d4d8d15abf2300d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