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必武纪念馆现场教学感悟——党校学习有感 去湖北红安干部学院进行革命传统教育,有一节非常重要的课,这就是“董必武纪念馆现场教学”。董必武纪念馆位于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革命烈士陵园内,是一座中国庭院式风格的建筑,碧瓦白墙,清新典雅,古朴庄重,生机勃勃,形象而生动地再现了董老光辉战斗的一生。 纪念馆门口矗立着两个石柱,上面刻写着董必武生前最喜欢的两幅题字。其中,进门右边的石柱上是“群言堂”三个大字,左边的石柱上则是“依法办事,有法可依,有法必依”三个句子。拾级而上,迎面抬头可见正门门楼。门楼匾额上是徐向前元帅题写的“董必武纪念馆”六个馏金大字。从正门进入,便是纪念馆的正院。院子中央,安放着董必武的半身铜像。铜像的下面是红色的大理石基座,基座上刻有党徽和邓小平同志题写的“董必武纪念像”六个金光闪闪的大字。基座的后面则是董必武和夫人何连芝的合葬墓。这也是该馆与其他纪念馆相比较显得尤为珍贵的地方。墓后是一道大理石屏风墙,上面镌刻着著名书法家启功先生书写的“董必武同志生平”。 纪念馆正院的东面有一侧院,环绕正、东两院建有三个展厅和一个多功能报告厅。进入序厅,迎面就是万里长城的壁画,表达董老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远大胸怀。三个展厅分别介绍董必武青少年时代的学习生活、董必武参加创建中国共产党,站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前沿,出席联合国制宪会议等内容、董必武为新中国的政权建设和法制建设作出突出贡献,以及他的崇高思想品德等。瞻仰纪念馆,缅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丰功伟绩,学习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精神风范,深感“革命成功来之不易”,深感董老的一生光辉而伟大,给我们很多启示: “父亲的眼界有多远,孩子的行程走多远”。当看到“1914年董必武考入日本大学学习法律,并在日本加入了中山先生创建的中华革命党”一节时,我不禁十分感慨,直到今天留学依然是个“奢侈品”,依然是件不容易的事情。可是早在103年前,董必武的父亲就让他的儿子出国留学,使人不得不佩服他的眼界与魄力。 “低调就是腔调”。董必武17岁时在黄州考中秀才,这在当时是获取功名进入仕途的光辉起点,是件非常荣耀和了不起的事情。乡亲邻里们准备在县城东门外燃放鞭炮,以示迎接与祝贺。可是董必武认为中了秀才“没有什么了不起”,故意绕道回家,要父亲向亲友、邻里作一下说明,并拒收礼物。董必武是“从石库门走上天安门”的、仅有的两位“中共一大”代表之一,也是我们党内著名的“五老”之一。新中国成立后,他历任政务院副总理,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政协第二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代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等要职,可在他的身上,却看不到一点“官架子”。董老一直幽默诙谐地称自己为“补丁”和“配角”,他在《九十初度》一诗中,甚至讲自己“吾生多难感蹉跎”,让我辈敬佩、唏嘘、汗颜。 “深信前途会伐柯”。1916年,30岁的董必武再次离家出走,继续投身革命。临行时,他给四叔留下一首七绝:“重违庭训走天涯,不为功名不为家。扭转乾坤终有日,神州遍种自由花”。1975年3月5日,董必武90大寿。病中的他用颤抖的双手,写下了他一生中最后的诗篇《九十初度》,并把子女叫到病床前,详细讲解了这首诗,总结自己度过的“九十光阴”:“九十光阴瞬息过,吾生多难感蹉跎。五朝敝政皆亲历,一代新规要渐磨。彻底革心兼革面,随人治岭与治河。遵从马列无不胜,深信前途会伐柯”。董老的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志向情怀,革命信念坚如钢的意志品格,一览无余。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5181d373e418964bcf84b9d528ea81c758f52ef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