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阕写景

时间:2022-05-04 13:30:14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上阕写景,下阕抒情本是词中常见的结构和情景结合方式。这首词的特殊性于丽景与柔情的统一,即阔远之境、秾丽之景与深挚之情的统一。写乡思离愁的词,往往借萧瑟的秋景来表达,这首词却反其道而行之,景色写得阔远而秾丽。它一方面显示了词人胸襟的广阔和对生活对自然的热爱,反过来衬托了离情的可伤,另一方面又使下阕所抒之情显得柔而有骨,挚而不流于颓靡。

梅花落 鲍照

中庭杂树多,偏为梅咨嗟。问君何独然?念其霜中能作花,露中能作实,摇荡春风媚春日。念尔零落逐寒风,徒有霜华无霜质。

在东晋末至刘宋时期的诗人群中,鲍照可算得是佼佼者。鲍照的诗,以乐府见长,五言诗也不少,但成就不及乐府诗。他的诗多有讽谕慷慨之辞,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现实社会中的黑暗和不平,这可能是和他出身家世贫塞、仕途遭遇坎坷有关。这首诗是托物言志的,写的是梅花,说的是人。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梅花向来被认为是高洁、馨香的品格的象征,是凌霜傲雪的气骨的写照,但鲍照却另是一种寓意,有更深一层的含义。 开头两句就点出诗人与众不同的构思:庭中杂树很多,为什么偏偏要为梅花而咨嗟呢?诗人自己设问说:“问君何独然?”读者也期待他作出解答。“念其霜中能作花”以下各句,部是诗人的议论,但不是抽象的议论,而是把说理寓于具体形象的描述之中。“念其”、“念尔”是两个层次的递进,首先是颂扬梅树的正面品格,在风霜雨露之中,众芳芜秽,独有梅花盛开,果实累累,故人们赞美“十月先开岭上梅”的高超风韵。“霜中能作花”,“露中能作实”,在春天,又“摇荡春风媚春日”,都赞誉梅树有经风雨,抗霜雪而顽强生长的活力。 但是,这些描写只不过都是铺垫。全诗的主题是“念尔零落逐寒风,徒有霜华无霜质”两句。前面“念其”句是第一个转折,这里“念尔”句是第二个转折,这一转折才点出了诗人的本意。尽管梅树有上述种种优秀品格,但可惜傲雪凌霜的梅花,也不能长久开放,最终仍逃不脱“零落逐寒风”的命运。这就是诗人“为梅咨嗟”的原因,因为它“徒有霜华无霜质”,所以,虽然能抗傲一时,但难善始善终,最后还是“零落”了!花开花谢,属自然现象,梅花自然也不可能常开。鲍照只不过是藉物拟人,借题发挥,用以讽刺那些曾想修持节操而又不能坚持到底的人。在封建专制的社会里,知识分子常因真言谠谏而遭横祸,所以,许多人往往不能保持晚节而同流合污。在晋代,这种情况是不少见的,根据鲍照的为人和性格,可知他对这种不能保持节操的人是很看不起的,在蔑视的同时又带有几分惋惜。这首诗以梅花作比喻,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一个人的节操,不是一时一事的表现,也不是表面的伪饰,而是要名副其实,恪守终身。我们可以说,这是一首哲理诗,它讲的是人生哲理,但是,这种哲理是以比喻的手法表现出来的,诗人塑造了梅花的形象,我们从梅花形象的艺术感受中,悟出了人生的哲理,也可以说是理在趣中。 简述《梅花落》(鲍照)这首诗的思想内容。

鲍照的《梅花落》歌颂了不畏霜露的坚贞品格。作者在此托物明志,表明了自己不愿顺随俗流和坚定不拔的志趣(结合诗句分析)。

《梅花落》(鲍照):表现坚贞的品格;对比手法。

上片忆昔。雪里梅开,预示着莺飞草长,鸟语花香的春之降临。它引起词人新的希望和幸福的追求。于是插梅而醉。这个包含着两层意思:一是因梅花开放而产生了如醉如痴的内心躁动;二是因内心之躁动而醉饮。饮又不能浇愁,故而挼(ruó)梅。揉搓,是内心不宁静的一种下意识动作。而挼尽梅花也无好意绪,只赢得清泪如许!


下片伤今。又到了梅花开放的季节。而自己飘沦天涯,颠沛流离的生活已使两鬓斑斑。结末作忧患语:昔年虽无意绪,但毕竟春心共花争发,有插梅、挼梅之举。而今天,尚未踏雪寻梅,就已从晚来风势中预感连赏梅之事也难以实现了。 《清平乐·年年雪里》赏析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挼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 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这是一首典型的赏梅词作,借不同时期的赏梅感爱写出了词人个人的心路历程:少年的欢乐,中年的幽怨,晚年的沧落,在词中都约略可见。词意含蓄蕴藉,感情悲切哀婉,以赏梅寄寓自己的今苦之感和永国之忧,感慨深沉。

上阕回忆往昔赏梅生活,分为两层。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这两句抓住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生动地再现了词人早年赏梅的情景和兴致,表现出少女的纯真、欢乐和闲适。她早年写下的咏梅词《渔家傲》中有句云: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共赏金尊沉绿蚁,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可作为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的注脚。接下来挼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两句,心绪显然不同,虽然梅枝在手,却无好心情去赏玩,只是漫不经心地揉搓着。赏梅原本为的是排遣心头的忧伤,可是本来心情就不好,到头来不仅忧伤没有消除,反倒触景生情,激起更深的伤感,落得个满衣清泪花还是昔日的花,然而花相似,人不同,物是人非,怎不使人伤心落泪呢?李清照婚后,夫妻志同道合、伉俩相得,生活美满幸福。但是,时常发生的短暂离别使她识尽离愁别苦。在婚后六、七年的时间里,李赵两家相继罹祸,紧接着就开始了长期的屏居乡里的生活。生活的坎坷使她屡处忧患,饱尝人世的艰辛。当年那种赏梅的雅兴大减。这两句写的就是词人婚后的这段生活,表现的是一种百无聊赖、忧伤怨恨的情绪。上阕四句回忆了作者两个生活阶段赏梅时的又一不同情景和心情。



下阕以今年两字领起,同上阕的年年相对。往年是常插梅花醉;即使是挼尽梅花无好的时候,也多半为的是离别相思。眼前却截然不同了,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这里面包含着几多辛酸和哀愁。词人南渡后,特别是丈夫去世后更是颠沛流离,沦落漂零。生活的折磨使词人很快变得憔悴苍老,头发稀疏,两鬓花白。如今虽然赏梅季节又到,可是哪里还有心思去插梅呢?而且看来晚上要刮大风,将难以晴夜赏梅了。而且一夜风霜,明朝梅花就要凋零败落,即使想看也看不成了。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一句还寄托着词人对国事的忧怀。这里的风势既是自然的风势也是政治的风势,即国势,寄寓着作者为国势衰颓而担忧的心绪。梅花以比美好事物,难看梅花,则是指国家的遭难,而且颇有经受不住之势。在这种情况下,她哪里还有赏梅的闲情逸致呢!身世之苦、国家之难揉合在一起,词的思想境界为之升华。

这首词依次描写作者在少年、中年和晚年三个不同的生活阶段中赏梅的不同情致:少年时赏梅醉酒、中年时对梅重泪和晚年时无心赏梅,运用对比手法,物态人事双关,表现出词人生活的巨变,着重写作者晚漂零凄之境和国破家亡之悲,真切感人。 菩萨蛮温庭筠


上阕纯写时节景物,展现出一幅典型的晚春图画,而于其中略露人情。愁闻句是上阕的关键,说即有人在,而且是愁闻,更透露出人情。前后三句的景物,都是愁闻的人感受到的。从下阕首句看,其人闻雨是在床榻上,并是被雨惊醒的,闻雨而愁,是下意识的惜春之情的流露,正如李煜之乍闻帘外雨潺潺即感到春意阑珊一样,因为上下三句的一片晚春浓丽景象是已存在她的意识中的。首句先从景物表明时节。柳絮飞于春暮时。轻絮前用字形容花絮落积之厚,在杨柳树多的地方即有这种景象。轻絮堆满地是春光将尽的季节。次句明言节候,清明时节雨纷纷,这是连绵阴雨,这里一霎的雨是阵雨,下面两句即是阵雨后的景象。雨后二句写暮春阵雨后的光景:雨余气清,斜阳照射,落花犹香,一切作用于人的各种感官,总的给人以凄艳的感觉。字表示感觉的特异,亦有助于对整个境象新鲜之感。杏花零落犹香,丽质虽残亦艳,然终堪惜,闻雨兴愁正因此。这两句紧承第二句:雨后句从上句翻出异境,杏花句则证实愁因,意脉 至为完密。

下阕转到对主人公情态的描写。无言二句为午睡初起的表情。无言二字可见主人公冷寂的心情,也可看出她是独处闺中的。匀睡脸则是由冷寂心情产生的懒散容态,只是略匀面脂而未着意梳妆。枕上句的匀睡脸时对睡处的回顾,只淡淡地把屏、枕物象略提一下,暗露主人公从起身后的屏枕感到的空虚心情,也是产生无言句那种表情的环境气氛,因为在这样的处境中,人自然地要懒洋洋的了。屏山是床畔的掩 蔽物,即屏风。这里只提是屏山掩,因起身后枕上空虚,最是关情。末二句以主人公之黄昏无聊作结,觉光景人情,一片黯然。无憀同无聊,无可倚托而感到莫可如何的样子。倚门为傍着门外望,这里并无目的,乃是无聊时藉以自遣的活动。对于一个孤独悲愁的人,黄昏最是难堪的,一天结束,人和鸟兽都各有归宿,惟独旅人思妇,身心无托,如传为李白作的《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刘方平的《宫怨》纱窗日落渐黄昏,韦庄的《小重山》颙情立,宫殿欲黄昏,这类还很多,都是从这一时间对人们的心情作用来着笔的。本词上阕所布设的时节景物,如堆絮、落花、愁雨、斜阳,与下阕描写人的活动如无言匀脸,无憀倚门,情境同此索寞,互为表里,可见匠心。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51bfae94dd88d0d233d46a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