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要义读后感 叹为观止的理想形态概括,无法忽略和中国现实的不同。独到精辟的分类模式,不能苟同中西方二元对立的论断方法。此书继承了甲午战争以来对于中西差别的讨论,也是对于中国文化究竟该何去何从的系统论述。对于梁漱溟先生的论断中,中国人缺乏集团生活、西方人之所长吾人之所短,是否如真如其所言,我不作评论,仅就其理想形态的论述而言,已经是卓然一绝。 “要义”的意思是要旨,重要的意义。所以在此书中所详述的自然是部分的中国文化。那怎么样的中国文化才算是重要的中国文化?这就需要一把尺来衡量,这把尺子横向的就是西方世界纵向的如同其所言是百年来未变的固有文化。就是究竟是哪一些的中国文化的基因使得我们和西方人不一样,使得我们在近代落后于西方列强,使得日寇横行国土沦丧。我认为这就是梁漱溟先生写这本书的背景。另一点就是成书的时间上,《中国文化要义》第一次构思撰写时间是在1941-1942年之间,当时正是中日战争最后大博弈的阶段,初衷可能是来源于民族自省。真正成书是在1948年梁漱溟先生参加的国共和谈破裂之后,使得其书对于中国前途与命运又多了一份预示的意味。如果说清末洋务运动到民国时代是一个渐进的西方化过程的话。那么在1949年之后,新中国与过去的“割裂”和对于东西方现代社会的政治经济科学文化学习,更是前所未有,在中国文化要义中,哪些要义需要被保留,哪些要义被历史遗弃,梁漱溟先生或许不会想到这么远(不能用今人的眼光去看待过去有特定历史背景的事件和人物)但有或许对于新生政权会期望一些什么,国民政府在大陆末期从战场到政经都一败涂地,尽失民心之后对于一个新生政权的期待,对于民族再次崛起的期盼,我相信不仅仅是梁漱溟先生,49年留在大陆的文人们在当时都会有这样的想法。更何况解放前毛泽东曾经8次同梁漱溟详谈中国的未来和农村建设问题。梁漱溟在《这个世界会好吗》中曾说毛主席把中国的农民都动员组织起来了。此话和梁漱溟在中国文化要义中要动员农民组织农民的想法一致,都知道梁漱溟顶撞毛主席,也听说梁漱溟在大跃进中高呼万岁,一个倔老头的形象跃然而生,不为你是哪个政党,哪个伟人,只为自己所认为的道路。 截止目前对于中国是什么,中国文化是什么的论述我们已经看了许多。严复康梁在甲午战争之后对于中国为什么会落后的探究,吴文藻对民族、国家、文化的探究,费孝通吴晗对中国文化中国士绅的理解,葛剑雄论统一与分裂,每个人对与中国文化论述都不一样,有的假借西方概念套用中国历史,如严复图腾社会、军国社会之分,有的从中国历史事实出发总结如,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礼教对于统治阶级的作用。在西方化浪潮之下如何认清楚自己,自己该怎么样发展。一方面的确从西方的视角来看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生产方式总是格格不入,另一方面悠久漫长的文明史,长期领先于西方的事实又不可能一无是处,能留下什么,又要去除什么,怎么样才能超越西方?就需要对自己有一个认识。但是这个认识对还是不对?在开篇总结中国人的十大特点的时候(自私自利、勤俭、爱讲礼貌、和平文弱、知足自得等等)都是看上去对,其实又不对的,说不清的东西。或许从文化角度论述文化本身就难以说得清,从礼教出发:有的说是因为礼教是统治人民的工具,有的说礼教是从上到下无所不包的社会规范(或许用“天道”更能会意),从文字出发,有的认为文字是中国文明的特征,但我认为文字只是一个表现形式。费孝通先生用多元一体格局概括,也有人说是一体多元,很多时候形容出来的似乎像那么一回事,究其实际又得打个问号。 另一个看上去似乎合理得对于中国文化的解释是从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的角度出发,小农经济、农耕文明特有的生产方式产生特有的文化。但是从一开始决定从生产方式出发讨论问题,就要面临中国幅员辽阔,各地生产方式不同,你怎么去分类怎么去概括?还是硬要从中寻找共性的内容?经济角度出发就没有国别的概念,没有国别的限定又怎么样称为中国文化。还有从财税角度,农耕文明的直接税税收和游牧、海盗文明的间接税传统的简单二元分发,还有政治制度的分别,我们专制封建西方民主进步,但是我们真的是专制的么?难道民主就是富强和现代的标志?所以从研一读到现在,中国是什么,中国的特点在哪里?我只能说有了一种感觉,这种感觉是每每看到对于中国是什么的探究时候,本能对这类说法会分辨其说的对还是不对。按理说既然能分辨其说的对还是不对,就应该知道什么是对的,可是自己远远没有那个本事说的清楚,可能自己判对的并不是对或者不对,而是一种对于某类论断是否究符合自己所理解的当时的中国社会。的确,每每会感觉很困扰。我想梁漱溟先生也是有这种感觉才写此书。 他首先选择了中国人最基本的一个单位“家”(说到这里就有一个问好是西方人最基本单位就是“个人”么?),对于冯友兰他是一种反证的态度,就是只是部分的认同,同时列举社会事实进行补充甚至反证,一种“你看,历史上不是你们说的那样的”。又如列举产业革命,将中国落后之原因放在未进行产业革命之上,事实又是如何呢?还有进化观,阶梯观,这些近代延伸出来的概念,能否解释我们中国?同时,我们真的是轮回的观念么?另外,比欧洲更久远的历史就是可以用来证明比西方先进的理由么?例如“中国人千年来就是这个样子的,肯定有正确性,肯定比欧洲只有几百年历史的理论正确”的想法,在鸦片战争起被挨打之后,又全盘的否定说西方是现代国家,我们是过去国家,过去国家要学习现代国家。两个极端看似都不可取,那中间的道路在哪里?。梁漱溟提出四个观念:1.中国已经不能走入现代社会,中国走不进科学、民主、资本主义(反对者就例举宋明时期的资本主义萌芽,把落后的原因归咎在少数民族的入侵)2.中国盘旋不进类似与历史周期律的概念(这是针对政权的更迭,但是中国有老话叫天高皇帝远,对于基层的百姓,姓甚名谁的帝王家影响有多大?)3.中国萌发过科学民主只是没有发展下去4.中国是人类文化的早熟。 作者将民主作为进步的象征,根据在哪里?战胜者的文明就是进步的文明么?同时提出中国西方的分水岭在于宗法社会和伦理本位。对于欧洲的生产方式和文化形成进行论述,此时又能明显感到,论述的背后是基于同中国之区别而选择论述的,以证明西方就是集团生活,并说明基督教在西方社会进程中的影响。中国人缺集团精深,缺在公共观念、纪律习惯、组织能力、法律精神。但是读了瞿同祖之后,对于这四点论述又不敢苟同,恰恰中国人是最有法律精神的团体,“移礼入法,礼无处不在”,公共观念,我们有公田有宗祠,纪律习惯我们有家法有国法,组织能力我们有徭役有征发。中国人个个是顺民?我看是又不是。最后归咎于教育的问题,中国的落后在于教育,在于人口的素质,这个和晏阳初的论点很像。但是中国是没有西方意义上的教育,可代代相传的耕种技能,生活准则何尝不是教育?中国人缺乏国家意义上的集团生活,但是不缺乏家族意义上的集团生活。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51d06576974bcf84b9d528ea81c758f5f71f295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