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原理复习资料整理版

时间:2023-03-19 11:22:13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1、德育:德育是促进个体道德自主建构的价值引导活动。 2、德性:德性就是在人的生物性存在中实存的精神性。

3、新性善论: 由于人类整体社会实际的作用,人类个体已经先天地拥有某种对个体来说是先验但对人类整体实践来说是后天的社会性心理文化结构的遗传存在,它提供了道德教育的可能性,正式由于先天道德禀赋的存在,道德教育才有发掘,发扬光大这一禀赋的可能。

4、德育目的:是德育活动预先设定的结果和德育活动追求的终极目标,是德育活动所要生成或培养的品德规格。 5、德育过程: 即德育活动的客观顺序或工作流程。(也有人从单个德育任务自开始到完成的历程角度加以界定)

6、德育方法:教师和学生在德育过程中,为达成一定的德育目标而采用的,有一定内在联系的活动方式与手段的组合。

7、德育主体:在德育过程中以充分注意道德学习主体性发挥为自己道德教育活动最大主体性目标的道德教育工作者——教师。 8、德育内容:德育活动所要传授的,具体道德价值与道德规范及其体系。

9、德育课程:是道德教育内容或教育影响的形式方面,是学校道德教育内容与学习经验的组织形式。 10、思维训练法:以道德知识的学习和道德思维能力的提高为主要目标的德育方法。

11、行为训练法:通过道德实践和对道德行为的价值领悟、策略训练、奖励与惩罚等方式进行道德教育,以巩固道德信念、磨炼道德意志、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德育方法。

12、情感陶冶法:通过设置一定的情境让学生自然而然地得到道德情感与心灵的熏陶、教育的一种教育方法。

13、品德测评:测评者设置一定的情境和标准,并观察被测评者在该情境中的反应,根据事先规定的标准对被测评者的品德发展状况做出评价的方法。

14、习俗性德育:人类社会早期以习俗性道德为教育内容并通过习俗与生活去实施的道德教育 . 15、澄清反应::“澄清反应”亦称“澄清式问答”“澄清式回应”,教师通过与学生就其关注的某一问题的对话,帮助学生澄清其思想以形成学生个人的价值观。

1、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商品性 、生产性、 民主性 科学性、 发展性、革命性

2、德育理论的形态从历史演进的角度看主要有四种:德育原理 、德育论、 德育学 、德育科学、德育学科群。 3、价值澄清过程的七个步骤涉及的主要是三个方面的内容: 选择 、珍视、 行动。 4新性善论是现代德育理念的基础,是德育主题性发挥的前提之一。

5、关于道德发展,西方心理学的研究很多。概括地讲,影响最大的主要有三大流派: 情感发展方面的精神分析理论 行为发展方面的社会学习理论、认知发展方面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6、德育目的的教育功能主要表现为:导向功能 、调控功能、评价功能 7、德育目的的公德功能主要表现为: 引导性功能、 规范性功能

8、德育过程的特点包括 计划性与正面性性 复杂性与多端性 引导性与整合性 10、方法论意义上的的德育方法包括:启发法、塑造法、雕琢法、树人法、系统或综合法 11当代西方德育界形成的主要方法模式有:1 认知发展方法模式 2 社会学习方法模式 (3) 价值澄清方法模式 4) 会行动方法模式

12、德育主体素养的提升应分为 德育师资的培育 德育主体的自修 两个部分来研究。

13、德育目的有教育功能。具体说来,德育目的对教育过程的作用主要体现为 导向功能 调控功能 评价功能

14、从道德教育的角度出发,我国德育教育工作的重点应当包括或强调以下几个方面: 基本文明习惯和行为规范的教育 本道德品质的教育 家庭美德教育 集体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 民主与法制教育 信仰道德教育 15、德育过程的特点至少有以下几方面内容 计划性与正面性、复杂性与多端性、引导性与整合性 16、具体的德育方法有 思维训练法、 情感陶冶法 理想激励法 行为训练法 、修养指导法

17在中国大陆,德育概念的泛化的原因主要有:传统思想的影响 受苏联教育学的影响 中国政治革命的特殊历史轨迹 18、现代德育内容的基本层次可以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 文明习惯 基本道德 、公民道德 信仰道德 19、德育主体的素养结构由三个维度构成,即 道德素养 专业素养 教育素养

20、理想激励法师指通过适当方式促进学生形成 道德理想 道德信念 的方式进行道德教育的方法。 21、大众传媒之社会影响的一般特征有 中介性、大众性、程序性。 22、涂尔干的《道德教育论》 被视为独立的德育学产生的标志。 23、学校德育的世俗化就是宗教教育 学校道德教育的分离。




一、 学校德育内容的决定因素:1)对道德可教性的理解。2)德育目的、目标及其序列化。3)德育过程观。4)偶发因素。 二、我国学校德育的主要内容:1)基本文明习惯和行为规范的教育2)基本道德品质的教育3)家庭美德教育4)集体主义教育5)爱国主义教育6)民主与法制教育7)信仰道德教育 三、活动课程与道德教育的关系:1)道德活动可以使道德知识“活化”2)道德活动可以使道德学习的动机得以增强。3道德活动可以增进道德的自我教育 四、两类德育过程模式评述:1)传统的德育过程模式:出发点为老师,从教师的角度强调道德教育对品德(个性)的教化与形塑。2)现代的德育过程模式:出发点是学生,从发展的角度强调学习者的主体性,强调学习者的主动选择和行动在德育中的地位。3)不同点:教师的正面价值引导,学生的道德自主建构。4)相同点:教师正面的,学生道德的结合。

四、德育主要有哪几方面的功能:⑴德育的社会性功能 (学校德育能够在何种程度上对社会发展发挥何种性质的作用) ⑵德育的个体性功能 (德育对德育对象个体发展能够产生的实际影响) ⑶德育的教育性功能 (两大含义德育的“教育”或价值属性;德育作为教育子系统对平行系统的作用)

五、如何构建优化的学校德育社会环境:建立优化的学校德育之社会环境,需要发挥学校、政府以及社会三方面的主体性。⑴学校角色的正确定位⑵政府功能的正确发挥⑶社会精神实体的重构

六、科尔伯格德育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科尔伯格认为道德判断的发展就其结构特征而言,会出现三种水平六个阶段:前习俗水平(服从和惩罚的道德定向阶段,朴素的享乐主义或功利主义定向阶段),习俗水平(好孩子定向阶段,尊重权威和维护社会秩序定向阶段),后习俗水平(社会契约定向阶段,良心或普遍原则定向阶段)

七、如何提升德育主体的素养:德育主体素养的提升主要应当通过培训和自修两大途径进行。由于德育主体分为专门的德育工作者和非专门的德育主体两个类型,德育主体素养的培训也应当分为德育师资的培训和德育主题的自修这两个部分来研究。 八、社会环境对于个体道德成长的价值主要有哪些:⑴提供成长基地;⑵创造内在的需求;⑶左右运作模式。

九、简述对德育的社会性功能的认识需要注意的问题:⑴必须树立全面的德育(社会性)功能观。其一是学校德育不仅为政治服务,而且对社会的经济,文化发展和生态平衡等均有重要作用。其二是要求对每一项具体的德育功能必须有全面的理解;⑵要充分注意德育社会性功能实现的间接性。⑶文化功能是学校德育功能中的中介。

十、我国对中学德育内容的规定中存在的不足之处主要有哪些:⑴道德教育的内容仍然强调不够;⑵对教育对象的批判和省思能力的培养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⑶对学生品德发展的规律性把握和尊重不够。

十一、简述学校道德教育过程中的三个基本矛盾:⑴学校道德教育影响与一般社会道德影响之间的矛盾。⑵德育目标要求同学生的道德发展实际的矛盾。⑶学生的道德认知、道德理想与道德实践之间的矛盾。

1、什么是德育的因材施教原则?怎样贯彻这一德育原则?

德育因材施教:应当根据个性实际进行道德教育应当对道德任务的难度做适当的安排(耶尔克斯·道得逊定律,任务容易,增强动机效果提高,而不断增强任务的难度,最佳动机水平就会减低);应当做到德育与“心育”的统一;应当根据个体特定情境的全部个性实际去实施因材施教的德育。 2、如何构建优化的学校德育社会环境

①学校角色的正确定位:学校德育主动直接地参与社会环境的建设;学校德育应作为个体德育成长社会环境网络中最能动的力量去主动连接其他社会环境系统,组合各种正面影响形成合力;学校德育和教育应在体系内进行改造,努力形成适应和超越学校环境的中介机制,使学校德育社会环境中的正面德育影响源最大限度地转化为现实的德育影响,同时促进社会环境中德育影响有序化,开发学校德育社会环境的现实空间。②政府功能的正确发挥:作为经济,政治,文化等宏观环境系统发展的自觉力量;引导社会环境子系统的建设;聚合社会环境子系统形成德育影响的合力。③社会精神实体的重构:首先要处理好系统和过程的关系;处理好适应和超越的关系。只有全社会建立起较为充分的对于学校德育的义务感和德育自觉,我们所追求的学校德育的社会环境优化才可能走向现实。 3、结合实际说明,如何提升德育主体素养

德育主体素养的提升主要应当通过培训和自修两大途径进行,由于德育主体分为专门的德育工作者和非专门的德育主体,德育主体素养的培训也应当分为两部分研究。培训:德育师资的培育(由大学教育院系培育德育师资,或者加大师范大学和教育学院政教专业课程中德育专业训练的力度;非专业道德教育工作者牙咬进行适当训练,在取得任职资格时必须获得过一定的“道教育学分”;自修:德育主体的自修注意的德育使命策略;科研带动策略;实践与反思策略。德育主体素养的提供不仅仅设计德育或教育系统本身,社会宏观环境的改善对德育主体素养的提升至关重要。以上是从教育的角度出发,对教育工作者而言,一方面呼吁社会支持,一方面从自己做起。提倡从自己做起,一方面是因为短时间内教师能够有所作为的首先是自身素养的改善;另一方面因为自身素养与工作成绩的提高也会提升社会对道德的认可和支持的水平。 五、中国专门德育学科课程的问题与对策。

答:1中国专门德育学科课程的问题:1课程内容的安排与教学处理问题:很多属于政策性问题,缺乏科学性的筛选,教育内容教条化,逻辑考虑不够,程度上影响课程质量。2)教材内容的稳定性问题:教材变动性大,课程效果较差;3)课程结构与设计的问题:教育内容重复出现,带来消极后果,消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针对于以上几个问题采取政策如下:1)承认德育学科的科学性并加以对德育内容的清理,形成具有科学性、时代性的课程内容体系,还要对课程安排和教学形式进行改造,形成新的德育课程形式。2)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需要,将教材转变为“软教材”活页形式,保证教材的科学性和稳定性,以其保证学校德育理论联系实际目标的实现。3)采用“螺旋式”教学设计,深入接触学科内容各方面,有利于学生学习内容循序渐进,或者综合课程与单一的分科课程相对,有利于课程“生活化”目标的实现。

7.结合德育工作实际,谈谈德育工作者应具备的素养。

.(1)应具备的素养:①思想道德素养。思想政治素养:包括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正确的思想观点;法纪道德素养:包括具有社会主义的法纪观念和高尚的道德情操、良好的职业素养(忠诚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团结协作、为人师表)。②知识和能力素养。知识素养:德育工作者应该具有基本的马克思义主义理论素养、思想道德知识素养、德育科学知识素养、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素养;能力素养:德育工作者应具备组织德育活动能力、语言能力、自我调控能力。③德育科研知识和能力素养。德育工作者要增强德育科研意识,掌握德育科研的基础知识和方法,勇于进行德育科研,提高德育科研能力。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528664f6910ef12d2af9e7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