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海潮》教学设计

时间:2022-09-07 14:11:15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语文必修四 第二单元 宋词

单元教学指要→了解词的常识。结合单元教学指要,教师补充讲解:(多媒体板书) 一、内容综述

当诗歌的盛世成为过去的时候,作为“诗余”的词走向了前台。走进词的天空,你会发现这里别有洞天,豁然开朗。少了大唐的气势,多了两宋的情怀;少了“天降大任于斯人也”的傲气,多了“润物细无声”的含蓄。但不管怎么样,有一样东西是不变的,那就是沐浴在文学的天空中,你都可以吸收到精神的养分。

本单元选取的是四位著名词人的作品。四人中苏轼和辛弃疾是北宋和南宋的豪放派代表;而柳咏和李清照是婉约派的代表人物,其中,柳咏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文人,李清照是宋代最杰出的女词人。四人在词坛上都占有一席之地。今天选四人各富代表性的词来学习,领略其独特的风采。 二、词的起源

词产生于唐,盛行于宋,在唐代广为流传,(有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之称,是我过上下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真实写照)最初是宋代的“流行歌曲”。词即歌词,指可以和乐歌唱得诗体,即词是诗的一种。(基本上都可以用来吟唱)词有很多别称,如“长短句”“诗余”“曲子词”“曲词”“歌词”等。 三、关于词牌和标题

词的标题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它概括次的主要内容;词牌是一首词词调的名称。→延伸:有时候只有词牌, 没有标题;有时候词牌和标题都有,这时词牌在前,标题在后。 四、词的分类

1.按字数多少可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 2.按段的多少可分为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等(词的段落叫“阙”或“片”

3作家的流派风格可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豪放派的主要作家有苏轼、辛弃疾等;婉约派的主要作家有柳永、秦观、李清照、周邦彦、姜夔等)

4.柳咏词两首

望海潮

教学目标:

1.了解柳永及他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2.鉴赏这首词并运用联想、想像的方法领略词的意境美。

教学重点:鉴赏这首词并运用联想、想像的方法领略词的意境美。 教学难点:学习本词中点染的表现手法。 学习方法:

1.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反复诵读,感悟体会。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俗话说的好“上有天堂,下有苏杭”那么,杭州城到底有怎样的迷人景色能令我们的古人发出如此的感慨呢?今天我们就跟随词人柳永一起来学习一下他的《望海潮》去领略一下这人间天堂的美丽景色。→→→教师延伸讲解:结合注释②,补充:望海潮,词牌名,柳永开创的。(多媒体板书)

多媒体板书课题:《望海潮》

二、作者生平及创作(多媒体板书)

学生结合注释①,教师补充加以讲解: 柳永(约9871053,初名三变,字耆卿,崇安(今属福建)人。晚年任屯田员外郎,后人称他为柳屯田。排行 第七,也称柳七郎,或柳七,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他出身于书香仕宦之家,但个人世路坎坷,多次应进士试,不第。生活落拓,长期出入歌楼舞馆,与歌妓们相处密切,靠为她们填词作曲维持生活。正由于这样的生活境遇,使他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专业词人。

他精通音律,既擅长作歌词,又擅长谱写乐曲。他创制了许多词调,而且这些词调得到广泛的传播,是当时知名度很高的音乐家。许多歌妓因善于演唱他所作的词,或者得到他的嘉许使得身价大大提高。


柳永作词雅俗兼擅,以俗为主,他继承和发展了民间词的传统,开创了文人俚词一路。他的词作具有很深广的群众基础,形成“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的局面。

柳永一生都在烟花柳巷里亲热唱和,大部分的词诞生在笙歌艳舞、锦榻绣被之中,当时歌妓们的心声是:“不愿君王召,愿得柳七叫;不愿千黄金,愿得柳七心;不愿神仙见,愿识柳七面。”柳永晚年穷愁潦倒,死时一贫如洗,是他的歌妓姐妹们集资营葬。(俗语有句古话叫“生在花丛中,死在草笼中,指的就是柳永其人,他的坟墓是在一个荒郊野外的一个乱草丛中)死后亦无亲族祭奠,每年清明节,歌妓都相约赴其坟地祭扫,并相沿成习,称之“吊柳七”或“吊柳会”。——→教师延伸讲解:柳永整日与这些歌妓、舞妓打交道,导致他在词人中的地位及其地下,被当时的文人所以诟病,说她没有骨气,更不具有男人的阳刚之气。其一身可以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悲” 三、背景介绍(多媒体板书)

在两宋词中,有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大凡名作,往往有本事,本事包括创作过程的故事和传播过程的故事。宋人罗大经《鹤林玉露》里记载,《望海潮》词传到金邦,金主完颜亮听到之后,欣然有幕于“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遂起头鞭渡江之志”,激发了他要占领南宋的决心。一首词竟引发一场战争,这种传说可能不甚可靠,但至少说明这首词的传播之广,影响之大。

→教师举例讲解:元朝来自意大利的旅行家马可波罗的一部游记《马可波罗行记》中,把中国描述得是到处都是黄金,大大开阔了欧洲人的地理视野。激起了欧洲人对东方的热烈向往,对以后新航路的开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促进了东西方的文化交流同时,西方地理学家还根据书中的描述,绘制了早期的“世界”

刚才说的是这首词传播中的故事,其实这首词在创作中,也含有柳永个人的目的。这首词的创作本事是,柳永不得志,到处飘泊流浪,寻找晋升的途径,希望有人能提拔他。柳永到杭州后,他的老朋友孙何正在当杭州太守,但孙何的门禁甚严,柳永是一介布衣,没办法见到孙何。柳永没有法子,只好写了这首词,请了当地的一位著名的歌女,吩咐她说,如果孙何在宴会上请她唱歌,她不要唱别的,就唱这首《望海潮》。后来,这位歌女在孙何的宴会上,反复地唱着首词,孙何就问这首词的作者,歌女说是你的老朋友柳三变写的,那时柳永还没有改名。孙何就请柳永吃了一顿饭,把他打发走了,后来也没有怎么提拔他。由这个故事来看,这首词是一首干谒词,目的是请求对方为自己举荐所以在词中他极力赞美杭州的美好,借以歌颂地方长官政绩显著,以讨孙何的欢心。 四、诵读课文,感知内容,体会意境

1.多媒体播放视频录音,扫除字音障碍,词义、词的活用,分小组进行,小组成员互相核查。 2.指导学生齐读,体会词的音韵美————提问:在读的过程中思考:本词押的是什么韵?

明确:本词押“a”韵。

感情饱满,适度夸张。

上片首句朗读在“繁华”处升调且顿为下文蓄势,写钱塘江潮的壮观,词句短小、如“怒涛”“霜雪”“天堑”这类色彩浓烈的而有气势的词语,音调急促,仿佛大潮劈面奔涌而来,有雷霆万钧、不可阻挡之势。

写西湖清幽的美景,文字优美,词曲变长,节奏要平和舒缓,读出心旷神怡之感。结尾祝愿之辞要读的恳切。 五、欣赏“文字图画”(引导、学生畅所欲言,能说出大体意思就要热情鼓励)。 1.提问:哪些词语最能概括体现出杭州的特征?(2分)(多媒体板书)


明确:1)形胜→→→见注释③:地理形势优越。

2)繁华。→→→小结:从词的构思上看,“形胜”和“繁华”是词眼。“形胜”是自然环境的美;“繁华”

是经济的繁荣发达。“烟柳画桥,风帘翠幕。“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表现的都是杭州优美的自然景观。“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参差十万人家”表现的是杭州经济的繁荣。

2.提问:试说说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杭州(钱塘)的繁华与美丽的?(6分)(学生讨论完成此题)(多媒体板书) 明确:1)居民区繁华; 2)钱塘湖雄伟壮丽; 3)人民富有; 4)总括湖山之美

5)民众悠闲的生活; 6)钱塘长官休闲生活; 7)歌颂地方官政绩。 8教师延伸归纳讲解:用一个词来概括杭州的特征,那便是“人间天堂”。

3提问:这首词包含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即主题概括)(多媒体板书)

明确:描写钱塘的繁华,展现国泰民安风貌,借以歌颂地方长官政绩显著,借以寻找自身晋升的途径。 4.思考:探讨最后一句,寄托了词人怎样的祝愿?(帮助加深理解全词感情)(多媒体板书) 提示:请结合我们上面对于背景的分析,就很容易得出答案来。

明确:“好景”值得夸耀----祝愿早日回到京城升官(见注释21对“凤池”的解释:代指朝廷),照应投赠之作。(深化主题)

5.提问:作为一首投献之作,这首词是否表现出低三下四的奴颜婢膝?(多媒体板书)

明确:没有,在歌咏太平盛世、湖光胜景的作品中,此词的气格高华(其婉约派的词风体现得不够明显) 六、拓展延伸——请学生回忆描写杭州、西湖的千古佳句(多媒体板书)→检验学生课外知识积累量 明确:(1)白居易《忆江南》: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江南忆,其次是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2)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 3)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连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

样红。

七、小结全词(多媒体板书)

1. 词的上片描写杭州的自然风光和都市的繁华。词的下片写杭州人民和平宁静的生活景象。充分表达了作者对杭州风物的惊叹、赞美与艳羡之情。

2. 这首词一反柳永惯常的风格,以大开大阖、波澜起伏的笔法,浓墨重彩地铺叙展现了杭州的繁荣、壮丽景象,可谓“承平气象,形容曲尽”(见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这首词,慢声长调和所抒之情起伏相应,音律协调,情致婉转,是柳永的一首传世佳作。

八、欣赏西湖十景图片、观看《望海潮》MTV吟唱本词 九、作业设计 1. 背诵默写全词。

2. 充分发挥你的想象,把这首词改写成一篇文章,不少于500字。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52a20d6867ce0508763231126edb6f1afe0071e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