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岁女《送兄》——女神童诗 文/赵方涛 中国古代有很多神童。最为大家所熟知的当属七岁写出《咏鹅》的骆宾王。这且不去说他。在唐朝,还有一位七岁的神童,名唤“李泌”。唐玄宗李隆基听说小李泌是个能文的神童,就立即把他召到身边当面考验。那时,他正与宰相张说下围棋,于是就让张说出考题。张说就地取材,指着眼前的棋盘与棋子,给小李泌举个例子说“方若棋盘,圆若棋子,动若棋生,静若棋死。”说完,他又提出条件,“方圆动静”不能像他似的写实。不料,小李泌应声答道:“方若行义,圆若用智,动若骋才,静若得意。”玄宗大加赞赏,当即打赏,并嘱咐李家人要悉心培养。 今天,我们要欣赏的这首《送兄》也出自一位唐朝的七岁神童之手。不过,她是一位女神童。其诗曰: 别路云初起, 离亭叶正稀。 所嗟人异雁, 不作一行飞。 唐朝的一代女皇武则天听说有个小女孩是神童,于是就将她召来出个《送兄》的诗题,当面考验。不料,小女孩应声做出上面这首诗。因为那是在武则天如意年间,所以后人就称这个小女孩“如意女”。 “别路”与“离亭”紧扣送别的主题。“别路”是小女孩送 1 别哥哥的道路;“离亭”是小女孩送别哥哥的地方。从前,古人在大路旁边建造亭子,供行人休息之用,所谓“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同时它们也成为送别亲朋好友的饯行之处。近代李叔同有名的《送别》就有句云:“长亭外,古道边。”“云”在送别的主题中,有其特殊含义,象征离人像浮云一样漂泊,如李白《送友人》所说“浮云游子意”。“叶正稀”则表明这次送别是在秋季。秋天是落叶归根的季节,在外的游子都思念着家乡,向往着还家。而小女孩的哥哥却偏偏在此时离开家乡,则其离愁别绪更胜其他季节。所以,这是加倍来表现离情。同时,表明秋季的“叶正稀”,与下文中雁的意象也恰相呼应。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我读小学的时候,语文课本里曾有一篇名叫《秋天来了》的文章。至今,我还记忆犹新:“秋天到了,天气凉了,树叶黄了,一片片叶子从树上落下来。天空那么蓝,那么高。一群大雁往南飞,一会儿排成个‘人’字,一会儿排成个‘一’字。啊!秋天到了!”这篇文章虽然短小至极,却紧紧抓住了秋天的典型意象:落叶与大雁。正当小女孩在离亭送别哥哥之际,恰好也有一群大雁,从他们头顶飞过。大雁是一种候鸟,春天飞到北方,秋天飞回南方。然而,无论是飞来,还是飞回,它们都是成群结队。人虽是万物之灵,有时却不得不分离,竟还不如大雁。这又是加倍来写离情,其伤感的程度可想而知。拿人与物来作对比,而且突出人不如物,就能让诗中所表达的情感更深一层。比如杜甫的《归雁》:“春来万里客,乱定几年归?肠 2 断江城雁,高高向北飞。”又比如韦承庆的《南中咏雁》:“万里人南去,三春雁北飞。不知何岁月?得与尔同归。”再比如杜审言的《渡湘江》:“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 文学创作一般有两种方法,用《文心雕龙》作者刘勰的话来说:一种叫“为情而造文”;一种叫“为文而造情”。前一种可以说是“情郁于中而发之于外”;后一种则可以说是“因文造情”。当然,这个“造”,不是“编造”,而是“创造”。它所创造出来的情景,虽不必一定发生在自己身上,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是可能发生的。有人称之为“文学的真实”。《送兄》这个诗题是古人所谓的“赋得”,也就是现代人所说的“命题作文”。而小女孩却能“为文而造情”,写得如此之好,由此也可见出她文学禀赋之高,写作技巧之精,真不愧是神童了。 神童骆宾王长大后,成为著名的文坛组合“唐初四杰”之一,最后却走上讨伐武则天的反叛之路。结果,不知所踪:或说死于乱军之中,或说死里逃生,出家做了和尚。神童李泌长大后,仕途特别顺利,一路做到宰相。而七岁如意女这个神童,除了这首诗和她的籍贯广东南海之外,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却再也没有了她的任何消息。想来不禁令人惋惜! 3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709af5cabc1e650e52ea551810a6f524cdbfcb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