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说苏轼《海棠》 作者:罗金龙 来源:《东坡赤壁诗词》2018年第05期 苏轼的《海棠》七绝一首:“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更烧银烛照红妆。”(按,末句今本通作“故烧高烛照红妆”)此诗历来传诵,但对于后二句中的“故烧银烛”在选本中都理解为“烧着白蜡烛”或“光亮的蜡烛”,这是历来的一种误解。清王文诰辑《苏轼诗集》谓此诗后二句:“家大人注李义山诗‘客散酒醒(xīng)深夜后,更持红烛赏残花’二句云:东坡诗‘更烧银烛照红妆’,从此脱出也。”当代王水照的《苏轼诗选注》一书中于苏诗下也引到李商隐此句,同样持烧着蜡烛这种看法。说苏轼句从此脱出,确有句法上的痕迹。但冯浩《玉谿生诗集笺注》说:“断言苏诗即从李商隐句脱出,似太凿。”我们且不纠结这点。 马石亭《秋窗随笔》评论苏轼此诗云:“李义山诗‘客散酒醒(xīng)深夜后,更持红烛赏残花’,有雅人深致。苏子瞻‘只恐夜深花睡去,更烧银烛照红妆’,有富贵气。二子爱花兴致不浅。或谓:两诗孰佳?予曰:李胜,苏微有小疵。既‘香雾朦胧月转廊’矣,何必‘更烧银烛’?”马石亭已经注意到了这里有问题,他认为有了“月转廊”再“更烧银烛”是多此一举,只是他未再作探讨,然东坡大才,岂是乱用。 当代湖南学者、笔者同乡赖汉屏先生,发现此段材料后继续作深入探讨,首先发出新解,他认为此处的“更烧银烛照红妆”中的“银烛”是譬指“月光”,这真是一语道破千古疑窦。我们来分析,从苏轼作品本身描写的诗境来看,春夜海棠花在微风中、在月光的映照下袅袅泛光,有花香弥漫开来。这是多好的意境。连天公也守护着她(海棠),用月光(银烛)沐浴着她,陪伴和护持着她,生怕她夜深睡去。这种从反面写出诗人自己爱花的心境和奇特的创作手法,意境是高远的。反之,按现在通行一般的理解,意境与格调将大减。赖汉屏先生还举了杜牧名句《秋夕》:“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陆游的《花时遍游诸家园》第八首中“常恐夜深花寂寞,锦茵银烛按凉州”。还有周密辑录的南宋托名“乩仙”的《鹊桥仙·七夕》起句:“霞垂彩缦,月明银烛,馥郁香喷金鸭”诸句证明“银烛”确是喻指月光,“银”当然就是月的颜色。 再看前面所引的李商隐诗句,我注意到一个问题。苏轼诗说的是“银烛”,而李诗说的是“红烛”,红则不能喻月光,只能是实指。李诗只说自己,而苏轼借自然物象写出,比李诗要高出一筹。但李诗所说的烧烛看花,除他外也并非没有,殊不知李诗也是早有所本。我可以举出例子,他是据白居易的作品而来。白居易《惜牡丹花二首》之一:“惆怅阶前红牡丹,晓来唯有两枝残。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kān)。”白诗的表现手法实在一般得很。其馀的例子也还有,花蕊夫人(一作王珪)诗:“高烧红烛点银灯。”清李彦章《中秋榕园张灯词》:“诗境流连远更多,高烧红烛照清波。”彭玉麟有咏梅花诗九十四首,也有“高烧红烛咏梅花”之句,这里的几个例子都是“红烛”,都是作烧蜡燭的本意解。笔者以前也曾写过《咏花》诗,中有“已烧高烛拼红泪,岂有春阴护海棠”一联,虽我当时是读了苏轼诗后感受,但还是用了红烛,虽知浅陋,也还说得过去。我们可以这样分析或作一番调查,是否作“银烛”在诗词中多作月光解呢,至少在唐宋人作品中,或者这是否是当时的一种比喻习惯?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52c01e1d68dc5022aaea998fcc22bcd126ff42b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