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月光启蒙》的主题是什么 作者:叶润身 来源:《新教师》2012年第11期 问:我校五年段语文组集体备课活动中,对《月光启蒙》这篇课文的主题有不同的看法。《教学参考书》确定的“教学要求”是“感悟作者对母亲的深深感激和怀念之情”。“教材说明”中又提示“本文……表达了作者对母亲启蒙教育的感激、怀念之情”。这实际上将本课情感基点定位于作者对母亲的爱。但是大多数教师认为课文叙写的是母亲对“我”的启蒙教育,表现的是民间文学的力量和母亲深沉的舐犊之情。请问我们对教材的解读是否正确? 答:我同意你们的看法。《月光启蒙》是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文章讲述不识字的母亲在夏夜的月光下为“我”唱民谣、讲故事,教“我”猜谜语,促使“我”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表现了乡土文化的启蒙作用和母爱的强大与无私,当然也表达了“我”对母亲的深厚感情。《教学参考书》将课文单纯地解读为“表达了作者对母亲启蒙教育的感激、怀念之情”是片面的,制定的“教学目的”也是不准确的。我的理由如下: 其一,从课文内容和课后练习可以看出本文主要表现母爱的力量和民间文学的美好。《月光启蒙》的主人公是母亲,文章所表现的是热爱生活的母亲对孩子的熏陶和关爱,伟大的母爱是通过“月光下的启蒙”这一独特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再看课后最重要的第3道练习题:“默读课文,讨论一下:作者为什么用‘月光启蒙’作为课题?”编者设计这道习题,意在引导学生将注意力投向“月光下的启蒙”这一充满诗情画意的画面,读懂月光启蒙的丰富内容和特殊形式。让学生跟随母亲吟唱歌谣、经历启蒙的同时认识民谣的含蓄流畅、神话的丰富想象、童谣的风趣幽默;在感受母爱的同时接受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对家乡和生活的热爱;感受母爱的美好与深沉。至于“我”对母亲的情感则是隐含在字里行间的自然流露。如果将“我”的感恩之情确定为主题,成为教学重点,则很容易造成离开课文语言文字空谈感恩之情。 其二,从编者对原作的改编也可以看出课文不是为了“表达对母亲的感激和怀念之情”。《月光启蒙》是根据现代诗人、作家孙友田写的“母爱三部曲”中的《月光母亲》改编的。“母爱三部曲”的主题确实是表达自己对逝去的母亲深深的怀念之情。但是,教材编者将《月光母亲》编入课本时,对原作进行了编辑加工,不但将课题做了改动,还删去了最能表达作者对母亲深厚感情的两段话。“怀念母亲”的主题也就转变为“母爱无价”。试想如果要保持原作主题表现“我”对母亲的爱,编者为什么要删去两段震撼人心、催人泪下的回忆和表白呢?将课文与原作对比,不难发现编者的意图。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提示我们: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我们在研读教材时,不但要深入钻研文本语言,还要从课文所在位置、课后练习设计,甚至课文插图描绘等多方面揣摩编者的意图。有条件的还应该和原作进行比对、了解作者生平、浏览名家评析意见等。只有多方收集信息,开阔视野,方能准确驾驭教材、提高教学效益。 (作者单位:福建省周宁县教师进修学校 责任编辑:辛铭)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52f59c06e43a580216fc700abb68a98270feac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