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阅读附答案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① 柳宗元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月上瓜洲 南徐多景楼作② (南宋)张辑 江头又见新秋,几多愁?塞草连天何处是神州? 英雄恨,古今泪,水东流。惟有渔竿明月上瓜洲。 [注]①这首诗写于作者初任柳州刺史时。漳、汀、封、连四州刺史韩泰、韩晔、陈谏、刘禹锡,与柳宗元一道,因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永贞政治改革活动失败而被贬。②南徐,古州名,治所在京口(今江苏镇江)。多景楼,南徐胜迹,在镇江北固山上。 ⑴从全诗看,城上一联有哪些作用?请简要说明。(4分) ⑵《唐诗别裁》中说惊风、密雨,言在此而意不在此,试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3分) ⑶两作同写愁情,但愁之起因却迥然不同。请结合词的上阕,简析张辑愁的具体原因。(3分) 参考答案: 11.⑴(4分)①点题;②交代高楼所处位置及登楼时的心绪;③奠定全诗愁思茫茫的情感基调;④总领全诗,为以下逐层抒写愁思创设了一个辽阔苍茫的背景。(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⑵(3分)表面看,惊风、密雨是指摧残芙蓉、薜荔的急风密雨(1分),实际上是以此暗喻(1分)围攻、迫害革新派的保守势力(1分)。(若学生从语意双关的角度作答,体认、分析恰当,亦应照常赋分。) ⑶(3分)①北望中原,塞草连天的荒败秋景,让词人愁从中来;②神州陆沉,中原沦陷于金兵之手,让词人愁难自禁;③春去秋来,中原恢复无望,让词人愁如潮涌。(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赏析 这首抒情诗,赋中有比,象中含兴,情景交融,凄楚动人。 全诗先从登柳州城楼写起。首句城上高楼,于楼前着一高字,立身愈高,所见愈远。作者长途跋涉,好容易才到柳州,却急不可耐地登上高处,为的是要遥望战友们的贬所,抒发难于明言的积愫。接大荒之接字,是说城上高楼与大荒相接,乃楼上人眼中所见。于是感物起兴,海天愁思正茫茫一句,即由此喷涌而出,展现在诗人眼前的是辽阔而荒凉的空间,望到极处,海天相连。而自己的茫茫愁思,也就充溢于辽阔无边的空间了。这么辽阔的境界和这么深广的情意,作者却似乎毫不费力地写入了这第一联,摄诗题之魂,并为以下的逐层抒写展开了宏大的画卷。 第二联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写的是近处所见。惟其是近景,见得真切,故写得细致。就描绘风急雨骤的景象而言,这是赋笔,而赋中又兼有比兴。屈原《离骚》有云: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又云:擥木根以结茝兮,贯薜荔之落蕊;矫菌桂以纫蕙兮,索胡绳之纚纚。謇吾法大前修兮,非世俗之所服。在这里,芙蓉与薜荔,正象征着人格的美好与芳洁。登城楼而望近处,从所见者中特意拈出芙蓉与薜荔,显然是它们在暴风雨中的情状使诗人心灵颤悸。风而曰惊,雨而曰密,飐而曰乱,侵而曰斜,足见对客观事物又投射了诗人的感受。芙蓉出水,何碍于风,而惊风仍要乱飐;薜荔覆墙,雨本难侵,而密雨偏要斜侵。这不禁使诗人产生联想,愁思弥漫。在这里,景中之情,境中之意,赋中之比兴,有如水中着盐,不见痕迹。 第三联写远景。由近景过渡到远景的契机乃是近景所触发的联想:自己目前是处于这样的情境之中,好友们的处境又是如何呢?于是心驰远方,目光也随之移向漳、汀、封、连四州。岭树、江流两句,同写遥望,却一仰一俯,视野各异。仰观则重岭密林、遮断千里之目;俯察则江流曲折,有似九回之肠。景中寓情,愁思无限。从字面上看,以江流曲似九回肠对岭树重遮千里目,铢两悉称,属于工对的范围。而从意义上看,上实下虚,前因后果,以骈偶之辞运单行之气,又具有流水对的优点。 尾联从前联生发而来,除表现关怀好友处境望而不见的惆怅之外,还有更深一层的意思:望而不见,自然想到互访或互通音问;而望陆路,则山岭重叠,望水路,则江流纡曲,不要说互访不易,即互通音讯,也十分困难。这就很自然地要归结到音书滞一乡。然而就这样结束,文情较浅,文气较直。作者的高明之处。在于他先用共来百粤文身地一垫,再用犹自一转,才归结到音书滞一乡,便收到了沉郁顿挫的艺术效果。而共来一句,既与首句中的大荒照应,又统摄题中的柳州与漳、汀、封、连四州。一同被贬谪于大荒之地,已经够痛心了,还彼此隔离,连音书都无法送到。余韵袅袅,余味无穷,而题中的寄字之神,也于此曲曲传出。可见诗人用笔之妙。 搜集整理 仅供参考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53cdf52fa100a6c30c22590102020740be1ecd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