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门诗学观

时间:2024-04-01 21:30:11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孔门诗学观(简述)

孔子在诗学理论方面,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见解:他从社会功利的立场出发,强调诗歌要“尽善尽美”,即高尚道德理想与完美艺术形态的统一;他从“中庸”之道的哲学思想出发,主张中和之美,认为诗歌既要抒发人类情感,又不可趋于极端;他还结合《诗经》文本,阐发了诗歌“兴观群怨”的特质。

在上古时代的中国,美和艺术深深地植根于“政治—伦理”观念的土壤中,体现出鲜明而强烈的社会功利性。这也就形成了孔子诗学观念的基本特征。我们说孔子的诗学是一种强调伦理教化作用的社会功利主义诗学,这首先表现在他特别注重诗歌功能与人的社会政治才能的有机结合。其实,在春秋时代,公卿大夫在朝聘宴享等各种场合赋诗言志,已成为一种司空见惯的外交礼仪。所谓“赋诗言志”,就是彼此相见之时引述《诗经》中现成的语句,来表达自己特定的(往往与诗篇原意并不相符的)意思,亦即当时人所谓“赋诗断章,余取所求焉”《左传》《国语》中丰富的实例表明,在相当程度上脱离原意的赋诗言志,所以能够成为党规性的交际方式,是与约定俗成的曲解和误读密切相关的,恰好体现了人们将诗歌这种艺术形式实用化的社会功利主义倾向。

其次,孔子诗学的社会功利主义特征,更主要的则表现为他格外重视诗歌功能与人的道德品质修养的完美统一。如前所述,周代思想文化的显著特征,即是讲人伦、重德行,认为统治者只有具备懿德茂行,才能获得天命庇佑,从而取得统治天下的权威,即所谓“皇天无亲,惟德是辅”

复次,孔子作为一位具有深厚文化修养的思想家,虽然高度重视诗歌的政治伦理功能,却并不抹煞诗歌的艺术审美特性。也就是说,在他那里,前者(即“善”)与后者(即“美”是完整统一而不是截然对立的关系,从而形成了“尽善尽美”的著名观点。

综上,孔子拈出“兴”“观”“群”“怨”的观念,在充分强调诗歌的社会政治功能的同时,实际上也肯定了诗歌在艺术审美方面的存在理由,从而为中国诗歌(尤其是抒情诗)的发展打下了理论基础,提供了价值依据。在这一点上,将孔子的诗学与作为西方文明奠基者的古希腊哲人的观点加以比较,是很有意义的。柏拉图曾借苏格拉底之口,提出了“把诗驱逐出理想国”的口号,理由是诗歌“对于真理没有多大价值”,而且“逢迎人性中低劣的部分”。显然,柏拉图是站在绝对的伦理主义的立场上,彻底否定了诗歌的存在理由。虽然在强调政治伦理价值、提倡社会实用功利的方面,柏拉图与孔子不谋而合地取得了某些共同点,但他们最后的结论却是大相径庭、甚至截然对立的。从这一比较中,也更能显示出以富于辩证精神的“中庸”哲学为基础、重视政治伦理功能却不抹煞艺术审美特性的孔子诗学的可贵之处。



参考文献:

[1]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64.83.

[2]普列汉诺夫.艺术(没有地址的信)[M].曹葆华译.北京:三联书店,1964.93. [3]左传(襄公二十八年).十三经注疏:下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0. [4]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303-306. [5]左传(僖公五年).十三经注疏:下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0. [6]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十三经注疏:下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0. [7]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300.221.

[8]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1[M].贺麟,王太庆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119. [9]李炳海.周代文艺思想概观[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26-27. [10]钟嵘.诗品序[A].曹旭.诗品集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66,62.


[11]黄宗羲.汪扶晨诗序[A].南雷文定:四集(卷一)[C].

[12]钱锺书.诗可以怨[A].七缀集[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13]柏拉图.文艺对话录[M].朱光潜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8784.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5454832a844769eae009eda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