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个勤学苦读的故事50字

时间:2022-07-14 06:04:36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十个勤学苦读的故事50

1.苏秦刺股

苏秦是战国时期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和外交家,在他成功之前,有一回,因多次游说秦王失败而返回家乡。回家后,他的妻子不迎接他,嫂嫂不给他做饭吃,父母亲连话都不跟他说,大家还暗地里讥笑他,说他不务正业,搬弄口舌,倒霉活该。苏秦觉得自己受到了莫大的耻辱,决心发奋读书。每当读书犯困的时候,他就用锥子刺自己的大腿,血都流出来了,真疼啊,疼得他睡意全无,接着认真读书。后人用“刺股、锥股、握股”等形容勤学苦读,刻苦自励。

2.韦编三绝

古代用竹简写书,用熟牛皮绳把写书的竹简编联起来,就叫“韦编”。 孔子晚年喜欢研究《周易》,编撰《系辞》《象辞》《说卦》《文言》等作品解说《周易》。由于反复阅读《周易》,以致编联竹简的熟牛皮绳多次断开。后人常用这个典故形容勤奋读书。

3.凿壁借光

匡衡,字稚圭,勤奋好学,可是家境贫寒,晚上想读书却没有蜡烛照明。邻居家倒是每到夜晚就烛光明亮,可惜这光照不到匡衡的屋里。怎么办呢?匡衡把自己家靠邻舍的那堵墙壁凿开,把邻居家的烛光引进来读书。后人用“凿壁、空壁、偷光、偷光凿壁、凿壁借辉、借光”等表示勤学苦读,有时也引申为向别人请教而得到好处。

4.买臣负薪


朱买臣家境贫寒,靠上山砍柴、卖柴度日。每次上山砍柴,他就把书摊开,放在树下,一边砍柴一边读书。砍好柴,挑柴回家时,他就把书放在柴担的前头,边走边读。汉武帝时期,他凭借自己的学识、才能得到了严助的推荐,做了大官。

5.带经而锄

倪宽小时候聪明好学,但家中贫穷,上不起学。他就在一个学校的伙房里帮忙烧饭,以此求得学习的机会。他还时常被人家雇用做短工。每当下地干活的时候,他总是把经书挂在锄把上,休息时就认真诵读,细心研究。由于他勤学好问,得到了西汉著名学者欧阳生的身传亲授。后来,他又拜孔子后裔、西汉经学博士孔安国为师。所以,他在经学、特别是《尚书》研究方面有了很深的造诣。

6.临池学书

张芝是东汉时期的一位书法家。他练习书法的时候,将家中的衣帛都写上字,然后再洗干净、煮白,反复这么做,竟然将一池水都染黑了。终于,他练就了一笔漂亮的草书。后人用“临池学书、书练”等形容刻苦学习书法;称书法为“临池”,也来源于此。

7.目不窥园

董仲舒是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他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被汉武帝采纳,影响了中国一千多年的历史。董仲舒讲学授课,三年不出屋,没有空闲看园中的美景。他的弟子又收了弟子,后来的弟子


有的居然没见过他的面。他治学专心到这种程度,真让人敬佩。后人用这个典故形容埋头读书,足不出户。

8.截蒲为牒

汉代有一位名叫路温舒的人,小时候父亲叫他去放羊。他在放羊的同时,割取一些蒲草,回家后,把蒲草编成蒲简,用蒲简来写字。后人用“截蒲、削蒲、编蒲、题蒲”等指苦学。

9.悬梁苦读

东汉时候,有个人名叫孙敬,是著名的政治家。他年轻时勤奋好学,常常废寝忘食。古时候,男子的头发很长,于是他就想出了一个特别的办法:找一根绳子,一头牢牢的绑在房梁上,一头绑在头发上,当他读书疲劳时打盹了,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会把头皮扯痛,马上就变得清醒了,继续读书学习。从此以后,他每天晚上读书时,都用这种办法,发奋苦读。年复一年地刻苦学习,使孙敬饱读诗书,博学多才,终于成为一名通晓古今的大学问家。后人即用“悬梁、悬头”等指勤学苦读,奋发向上。

10.三余读书

三国时,有个名叫董遇的人,是个大学者,常常有读书人来请教他。他常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要多多利用“三余”时间来读书。什么是“三余”呢?“三余”就是三种空闲时间。冬天,没有多少农活,这是一年里的空闲时间;夜间,不便下地劳动,这是一天里的空闲时间;雨天,不方便下地干活,也是一种空闲时间。后人用“三余”泛指空闲时间,多用来指读书,有珍惜时间的意思。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54d565a5fe0a79563c1ec5da50e2524de518d0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