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岑参的边塞诗 解惠磊 ***********中文(2)班 边塞诗是盛唐塞上烽火摧开的一丛艺苑奇花,它的内容自然总是离不开反映战争、征戍,描写边地生活与风光,抒发与战争、征戍有关的离别之情,思乡之苦。岑参是唐代有代表性的边塞诗人。共有边塞诗70多首。其内容丰富多彩,从多方面反映了边塞生活。开拓了传统边塞诗的领域,真实地再现了当时边塞战士的生活以及西北边地异域风光和风俗人情,流露出高昂的爱国主义格调。 岑参边塞诗的思想内容: 第一、表达以身许国,勇于赴边的政治抱负。岑参和前人不同,曾先后担任右威卫录事参军、伊西北庭支度副使等军职,有长期的边塞生活体验,因此他的诗中对能够看到诗人远大的政治抱负和为国效力的豪迈之气,如他在《送人赴安西》诗中写道: 上马带胡钩,翩翩度陇头。小来思报国,不是爱封侯! 在《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诗里又写道: 一释过一释,骤骑如星流。平明发咸阳,暮到陇山头。陇水不刊听,呜咽令人愁。沙尘 扑马汗,雾露凝貂裘。西来谁家子,自道新封侯。…… 前诗写长安征人意气风发,斗志昂扬,奔赴安西;后者写宇文判官不畏风霜严寒,扬鞭催马,飞奔前方。着墨虽都不多,但两位中级将领忠心报国、雄姿英发的形象却跃然纸上。 第二、对边塞将士不畏艰险,英勇奋斗精神的热情歌颂。作者在诗中运用了大量的笔墨刻划出一群能征善战、威风凛凛的大将形象。比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中的封大夫: 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行军戈相 拨,风头如刀面如割。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 诗的前三句写敌人马肥兵壮,声势浩大,以见敌人之强,用以反衬“汉家大将”比敌人更强。中间六句,以风猛、雪大、冰坚、天气严寒和环境险恕为背景,正面描写封常清不怕艰苦、雪夜行军,奇袭敌人的品质和谋略。末后三句,悬想敌人闻风丧胆,缴械投降,预示出征必然胜利。这样,通过企面描写与反面陪衬,把封常清叱咤风云、破虏杀敌的大将形象表现了出来。 再如“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作者用反衬手法,极力渲染、夸张环境的恶劣,来突出边防将士的爱国精神。 第三、诗中描绘了祖国边疆奇异瑰丽的大好河山。在作者笔下,天山南北是荒凉的,但又是具有魅力的。作者在《过酒泉忆杜陵别业》里写道: 昨夜宿祁连,今朝过酒泉。黄沙西际海,白草北连天。 在《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里还写道: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 地石乱走! 作者用“西际海”和“黄入天”描写黄沙,生动地说明戈壁沙漠广表无垠,大风呼啸,飞沙走石,遮天蔽日,茫茫无际,这气势是何等雄伟;用“磨天涯”和“北连天”描写草原风.光,形象灿说明西北草原天连草,草粘天,天草一色,无边无缘,何等壮观! 第四、描写因长期战乱给人们带来的别离、征夫之恨,离妇之悲。如“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逢入京使》)正反映了久戌不归思乡心切复杂的思想感情。 第五、诗中既反映军中的光明面,也反映军中的黑暗面,这是岑参边塞诗的可贵之处。他在热情歌颂边防将士爱国主义精神的同时,也对当时军中的一些弊端进行了揭露。如《玉门关盖将军歌》,便是对其豪奢生活作了真实的描写。只见其“暖屋绣帘红地炉,织成壁衣花氍 毹”。“灯前侍婢泻玉壶,金铛乱石野驼酥。”正反映了边将的骄盈跋扈。这与守边将士出生入死、以身许国豪迈气概形成鲜明对比。 第六、诗中抒发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如《西过渭州见渭水思秦月》中写到“平添两行泪,寄向故园流”,人往西去,水往东流,只把泪水寄托给渭水送到故乡;再如《安西馆中思长安》写到“塞花飘客泪,边柳挂乡愁”,不需任何解读,浓浓乡愁跃然纸上。 二、岑参边塞诗的艺术特征 (一)在写景中抒情,把抒情同写景有机地结合起来,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这是岑参边塞诗的一大艺术特色。岑参边塞诗用得最多的是先景后情,即景抒情。比如《北庭作》: 秋雪春仍下,朝风夜不休。川知年四十,犹自未封侯。 《临桃客舍留别称四》: 客舍挑水赌,孤城胡雁飞。心知别君后,开口笑应稀。 每首都是前两句写景,后二句抒情。前诗用边塞风雪之大衬托作背四十岁犹未建功立业之苦;后者以聪噪的水声和孤城胡雁飞的凄凉景色,辛寸托作者因想到别后思念朋友之苦而难以入睡的情怀,也写得妙合无垠。 (二)岑参在诗中运用大量的白描手法或是用景物的陪衬、用意境的创造、.用直接间接的描绘烘托,真实生动地反映出艰苦、悲壮、雄奇、豪迈的战场生活场景。 在《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中,岑参运用白描手法写道:“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 从正面着笔,写出了军队的声势和将士们的英雄形象。在景物的陪衬、意境的创造方面,《武威送刘单判官赴安西行营便呈高开府》一诗中写道: “甲兵二百万,错落黄金光。扬旗拂昆仑,伐鼓展蒲昌。” 这里是以军威之盛赞颂统帅高仙芝的武功,祝高在此次战斗中旗开得胜。队伍浩荡,甲兵耀日,族旗蔽天,鼓声展地,绘声绘色、生动逼真地描画出唐军的声势与所向无敌的气概。统帅的韬略及其威武豪迈的英雄形象,虽未正面着笔,但从对威严整肃的军容的描写而充分地衬托了出来。 (三)语言清新俊秀,韵律灵活多变,不断地创新求奇,是岑参边塞诗的第三个艺术特色。唐人殷增说,“渗诗语奇体峻”。明人胡震亨《唐音癸签》卷五引张忠献的话说,参诗“语多造奇”。清人沈德潜说“参诗能作奇语,尤长于边塞”。由此可见,前人认为“奇”是岑.参边塞诗语言的最突出的特色。但他的语言之奇,不是“奇险”,而是奇逸、奇丽,或者俊奇。他的这种语言风格,是以通俗浅近的口语,俊秀挺拔的笔调为基础,通过奇特的想象,表现富有传奇色彩或童话般的生活而锻炼出来的,类似李清照词那样“用浅俗之语,发清新之思”。比如“桥跨千初危,路盘两崖窄”(《题铁门关楼》),“马汗踏成泥,朝驰几万蹄”(《宿铁关西馆》),“还家剑锋尽,出塞马蹄穿”(((送张都尉东归》,),“时来整六翩,一举凌苍夸”(《北庭贻宗学士道别》)。在这儿,作者用“跨千初危”和“盘两崖窄”,形容铁门关的险峻,用“驰几万蹄”,写浩浩荡荡的大军骑马飞奔的气势,用“剑锋尽”和“马蹄穿”写老将出生入死,身经百战,用“凌苍育”写报国志士渴望建功立业,青云直上的心理,这些语言是多么生动形象,多么雄伟俏丽!作者是善用比喻的。作者不仅善用比喻,还善用想象。比如“花扑征衣看似绣,云随去马色疑聪”(《青门歌送东台张判官》),是说落花扑到张判官身上,看上去像穿着绣花衣服一般,所乘的白马为流云遮映,远远望去像似青白色的了。这语言是多么清秀,想像又是何等奇妙!至于夸张语言的运用,更是多不经人道语。如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写白雪的晶莹洁白,以“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写风沙的凶猛流动,用“骑将猎向南山口,城南狐兔不复有,草头一点疾如飞,欲使苍鹰翻向后”。 (四)岑参边塞诗在用韵上是很有创造性的。他往往根据表达诗歌内容的需要,打 破旧的规矩,采取灵活多变的押韵方式。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一诗,作者为了表达强烈的爱国激情,除开头两句外,每三句一换韵,以急促的节奏,奔腾跳跃的气氛,表达了出征的速疾和紧张。再如《玉门关盖将军歌》,表面上虽有歌颂实则是讽刺盖将军骄奢淫逸生活的诗篇。全诗或三句一顿,或两句一顿,层次叠连,交错变化,加之句句押韵,一韵到底,抑扬顿挫,错落有致,既形成了诗的独特气势,更增强了诗的讽刺效果。可见岑参诗歌的用韵,或整齐,或多变,总是以表达诗歌的主旨为依据,使句法韵律服务于主题的需要。从而使他的诗作声情并茂,铿锵有力,给人以韵调高昂,气势雄伟的壮美感受。 岑参边塞诗在盛唐诗坛上卓然独辟蹊径,自成一家。他的边塞诗歌,为唐代诗歌艺术开辟了新的领城。在万紫千红的盛唐艺苑之中,是一束格外诱人的奇葩,在中国古典文学宝库中,是一份值得珍视的文化遗产。本文也只是简要的分析了岑参边塞诗创作在思想内容和艺术特征方面的成就。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54d6f2b710661ed9ac51f37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