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克凡:《机器》让我重新认识了文学和自己】重新认识自己

时间:2023-12-04 08:46:38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肖克凡:《机器》让我重新认识了文学和自己】重

新认识自己

【肖克凡:《机器》让我重新认识了文学和自己】 重新认识自己 天津作家肖克凡出生于上世纪50年代,文革时期,16岁的他初中毕业后就进入了工厂,接触的都是建国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工厂和工人生活。这种亲身体验,使他写出了一些工业题材的小说。2021年,肖克凡向中国作协申报重点扶持作品的时候,并没有很清晰地意识到这是一次有难度的。他说,这是因为在此之前的一段时间里,自己基本上是凭借间接的人生写作,甚至认为自己的直接经验大多用光了。而《机器》的写作,让肖克凡重新认识了文学,认识了自己。 肖克凡说,机器这个词似乎有些冰冷,然而我认为它为我的小说带来了几分温暖。《机器》写的是一个劳模世家两代工人家庭,男主人公是工厂的红管家,女主人公是纺织战线的劳动模范,还有这个家庭的儿女们。时代变了,机制变了,机器变了,那么人呢?肖克凡说,这次我写《机器》,沿着这条工业大河上溯,心存敬畏地拜访那段我不曾经历的历史,我渐渐觉得自己成为了那个时代的人,甚至觉得自己提前出生了,而且拥有了200年的阅历。就这样,我看到了这条大河的中上游地区,也看到了宛若水珠的自己。有时候,我觉得自己成了三条石工厂的小伙计,感同身受,我终于明白了真实与虚构的关系,这就是贯穿于两者之间的现实主义精神。他认为,现实主义的虚构有时比自然主义的真实更加可信,也就是在这种时候,小说里的人物变得活生生了,小说里虚构的事件变成真事了,就连自己有时也真假难辨了。肖克凡说:我写《机器》,也是我对现实主义加深认识的过程。我认为,在文化呈现多样性的当下,文学的现实主义精神仍然具有活跃的生命力。《机器》的写作,也让我重新认识了自己,这对已值中年的我来说,有着比较重要的意义。至于我收获了什么样的


心得,我一时说不太清楚,但一定会在今后的写作中渐渐体现出来。 来北京参加《机器》的作品研讨会,肖克凡称自己好像是一个即将参加高考的学生。中国作家协会给我组织了一次很好的家教。通过名师对我的点拨,在今后的日子里,很可能使我考上文学的清华或文学的北大。

《机器》一书的封面内侧,写着肖克凡的这样一段文字:我为这部小说取名《机器》,认为就是一场运转。有谁愿意停止呢?尽管停止也是一种生命状态,然而我们还是选择运转。不断运转的机器传达出生生不息的人的精神。只是《机器》这部作品已经达到了一个不小的高度,肖克凡今后的运转速度恐怕也不会低。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552eb5fd28f90242a8956bec0975f46527d3a7a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