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 一、名词解释 1. 内环境:细胞在体内直接所处的环境即细胞外液,称之为内环境 2. 内环境的稳态:就是指在正常生理情况下机体内环境的各种成分和理化性质只在很小的范围内发生变动 3. 动作电位:是指可兴奋细胞受到刺激时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产生的可扩布的电位变化过程 4. 静息电位:是指细胞未受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外正内负的电位差。 5. 兴奋性:是指可兴奋组织或细胞受到刺激时发生兴奋反应(动作电位)的能力或特性 6. 阈强度:阈刺激一般将引起组织发生反应的最小刺激强度(具有足够的、恒定的持续时间和强度-时 间比率)称为阈强度 7. 阈值:又称阈强度,是指释放一个行为反应所需要的最小刺激强度。 8. 兴奋-收缩耦联:是以膜的电位变化为特征的兴奋过程和以肌丝的滑行为基础的收缩过程联系起来的 过程。 9. 红细胞比容:指红细胞占全血容积的百分比 10. 血细胞比容:血细胞比容是血细胞在全血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 11. 血液凝固:血液从流动的液体状态变成不能流动的胶冻状凝块的过程即为血液凝固 12. 心输出量:每分钟一侧心室射出的血液总量 13. 心指数:是以每平方米体表面积计算的心输出量 14. 射血分数指每搏输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容积量的百分比。 15. 肺活量是指在不限时间的情况下,一次最大吸气后再尽最大能力所呼出的气体量 16. 肺牵张反射:由肺扩张或肺萎陷引起的吸气抑制或吸气兴奋的反射 17. 通气/血流比值,每分钟肺泡通气量与每分钟肺血流量的比值 18. 容受性舒张:当咀嚼与吞咽食物时,由于食团对咽和食管等处感受器的刺激,反射地引起胃贲门舒张, 使食团进入胃中,由于迷走神经的兴奋,可反射性地引起胃底、胃体部肌肉发生一定程度的舒张 19. 胃排空:食物由胃排入十二指肠的过程 20. 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人在进食之后的一段时间内,即从进食后1小时左右开始,延续7-8小时,虽 然同样处于安静状态,但所产生的热量要比未进食时有所增加。可见这种额外的能量消耗是由进食所引起的。食物的这种刺激机体产生额外能量消耗的作用 21. 肾小球滤过率:是指单位时间(通常为1min)内两肾生成滤液的量 22. 肾糖阈:是指尿中开始出现葡萄糖时最低血糖浓度 23. 视野:是指人的头部和眼球固定不动的情况下,眼睛观看正前方物体时所能看得见的空间范围,我们 称为静视野眼睛转动所看到的我们称为动视野,常用角度来表示。 24. 抑制性突触后电位:是突触前膜释放抑制性递质(抑制性中间神经元释放的递质),导致突触后膜主 要对Cl-通透性增加,Cl-内流产生局部超极化电位。 25. 牵张反射:指骨骼肌受到外力牵拉时引起受牵拉的同一肌肉收缩的反射活动,包括腱反射和肌紧张。 26. 腱反射:又称深反射,其实是指快速牵拉肌腱时发生的不自主的肌肉收缩,其实是肌牵张反射的一种 (另一种为肌紧张)。 27. 激素:就是高度分化的内分泌细胞合成并直接分泌入血的化学信息物质,它通过调节各种组织细胞的 代谢活动来影响人体的生理活动。 28. 激素的允许作用:有些激素并不能直接作用于器官、组织或细胞而产生生理作用,但是它的存在却为 另一种激素的生理学效应创造了条件(即对另一激素起支持作用) 简答题 1. 何谓心输出量?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有哪些,如何影响? 答:心输出量:每分钟一侧心室射出的血液总量 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包括心肌收缩力、静脉回心血量(前负荷)、动脉压(后负荷)和心率。在一定范围内,心输出量随心率加快而增加,心率最适宜时,心输出量最大;心率过快或过慢,心输出量均减少,心率过快(180次/分钟),心舒张期缩短,心室充盈量不足而使搏出量减少,心输出量相应减少。心率太慢(低于40次/分钟),心舒张期过长,心室充盈早已接近限度,再延长心舒时间也不能相应增加充盈量和搏出量。 2. 叙述减压反射的过程及生理意义。 答:减压反射的具体过程当动脉血压升高时→压力感受器兴奋→窦神经和主动脉神经传人冲动频率增加→心迷走中枢兴奋、心交感中枢和交感缩血管中枢抑制→心率减慢,血管平滑肌舒张→心输出量减少,外周阻力减小→动脉血压下降至正常或接近正常。当动脉血压下降时,减压反射作用减弱,即压力感受器的刺激减少→窦神经和主动脉神经的传人冲动减少→心迷走中枢抑制,心交感中枢及缩血管中枢兴奋→心率加快,心缩力增强,外周血管收缩→心输出量增加,外周阻力增加一血压回升至正常或接近正常。减压反射的生理意义,维持动脉血压的相对稳定,以保持头部血压和血流的恒定 3. 动脉血压形成的条件及影响因素。 血管内有足够的血液充盈时形成动脉血压的前提.心室收缩射血和血液流向外周所遇到的阻力(外周阻力)是形成动脉血压的基本因素.心脏收缩所做的功一部分用于流速,一部分产生侧压,但如果没有外周阻力,血液即迅速向外周流失,不能保持对大动脉管壁的侧压力.此外,大动脉的弹性扩张和回缩使收缩压不致过高,舒张压不致过低具有重要缓冲作用. 凡影响动脉血压形成的因素,均可影响动脉血压。①每搏输出量②心率③外周阻力④主动脉和大动脉的弹性贮器作用⑤循环血量与血管容积的比例 4. 在一定范围内CO2浓度升高,呼吸运动有何变化?为什么? 答:在一定范围内,血二氧化碳浓度越高,呼吸就越深越快。这是因为高的二氧化碳浓度能够刺激到外周和中枢的化学感受器,使呼吸中枢兴奋,从而呼吸加深加快。但是当血二氧化碳上升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产生一种被称为“二氧化碳麻醉”的效果,其结果反而是呼吸变弱,肺通气量不能再继续增加,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是高浓度二氧化碳抑制了呼吸中枢的兴奋性。 5. 大量出汗尿量的改变及机制。 答:大量出汗时,机体失水大于失盐,可导致高渗性脱水。此时,血浆晶体渗透压升高,刺激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使ADH合成与释放增多,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增加,水的重吸收增强,导致尿量减少。此外,大量出汗还可使血浆胶体渗透性升高,肾小球有效滤过压降低,原尿生成减少,尿量减少。 6. 大量饮清水尿量有何变化?为什么? 答:尿量增加,饮水后,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传至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再将信号传至垂体,和大脑皮层,抑制抗利尿激素的释放,进而尿量增 7. 叙述特异性投射系统和非特异性投射系统的区别和联系 答:特异性投射系统:特异性投射系统指丘脑发纤维投射脑皮层特定区域具程度高点点投射关系特异性投射系统功能传递精确信息脑皮层引起特定觉并激发脑皮层发传神经冲 非特异性投射系统 :特异性投射系统第二级神经元部纤维或侧支进入脑干网状结构与其内神经元发广泛突触联系并逐渐行抵达丘脑内侧部进步弥散性投射脑皮层广泛区域所觉投射系统失专特异性觉传导功能各种同觉共同传途径称非特异性投射系统 8. 试述何谓突触传递?经典的化学突触中枢兴奋传播的基本特征有哪些,试描述之。 答:突触传递:冲动从一个神经元通过突触传递到另一个神经元的过程,叫做突触传递当兴奋通过化学性突触传递时,主要表现有以下6方面特征:(一)单向传递(二)中枢延搁(三)兴奋的总和(四)兴奋节律(五)后发放(六)对内外环境变化敏感和容易发生疲劳。 9. 对比说出静息电位与动作电位的主要区别。 答:静息电位:主要是由于静息时K+外流形成的K+平衡电位。膜内较膜外低。2)动作电位:是指细胞受到一个有效刺激,膜电位在静息电位基础上发生的快速、可扩布的电位变化,是细胞产生兴奋的标志。 动作电位的特点:①不衰减性②全或无现象③双向传导 10. 简述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 答:血液凝固基本过程①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②凝血酶形成。③纤维蛋白形成。 其中,因子X的激活可通过两种途径实现:内源性激活途径和外源性激活途径。 11. 简述动脉血压的形成过程和影响因素。 答:形成:①循环系统内的血液充盈前提条②心脏射血和循环系统的外周阻力③主动脉和大动脉的弹性储器作用 影响因素:①心脏搏出量:收缩期动脉血压变化明显,收缩压的高低反映搏出量的多少②心率:心率增快时,脉压减小。③外周阻力:外周阻力增强时,脉压增大。舒张压的高低反映外周阻力的大小④主动脉和大动脉的弹性储器作用:动脉硬化,作用减弱,脉压增大。⑤循环血量和血管系统容量的比例:循环血量减少,血管容量不变,脉压下降。 12. 压力感受性反射是如何调节血压的?有何生理意义? 答:当动脉血压升高时,颈动脉窦、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兴奋,经窦神经和主动脉神经传入延髓心血管神经中枢的冲动增加,引起心血管交感中枢抑制,心迷走中枢兴奋。产生的效应是:心率减慢、心肌收缩力减弱,心输出量减少,血管扩张,外周阻力减小,结果使升高的血压回降,称为降压反射。相反,当动脉血压下降时,压力感受性反射调节的结果是使血压升高,称为升压效应。因此,此反射对血压的调节具有双向作用,是一种负反馈调节。其生理意义在于保持动脉血压的相对恒定。 13. 简述肺换气的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答:过程:混合静脉血流经肺毛细血管时,血液PO2比肺泡气PO2低,肺泡气中O2便由于分压差向血液净扩散,血液的PO2便逐渐上升,最后接近肺泡气的PO2.CO2则向相反的方向扩散,从血液到肺泡,因为混合静脉血的PCO2比肺泡气的PCO2高。影响因素:1呼吸膜的厚度2呼吸膜的面积3通气/血流比值 14. 神经中枢中兴奋传布的特征是? 答:⒈单向传播⒉中枢延搁⒊总和(空间总和时间总和)⒋兴奋节律的改变(中枢环路联系、总和效应)⒌后发放⒍对内环境变化敏感和易疲劳(易受药物的影响) 15. 简述甲状腺激素的生理作用 答:对代谢的影响:1.产热效应甲状腺激素可使绝大多数组织的耗氧率和产热量增加与钠-钾-ATP酶有关促进脂肪酸氧化,产生大量热能2.对蛋白质,糖和脂肪代谢的影响蛋白质代谢 T3或T4作用于核受体,激活DNA转录过程,促进mRNA形成,加速蛋白质及各种酶的生成糖代谢 促进小肠黏膜对糖的吸收,增强糖原分解,抑制糖原合成,并加强肾上腺素,胰高血糖素,皮质醇和生长素的升糖作用,有升高血糖的作用;加强外周组织对糖的利用,也有降低血糖的作用脂肪代谢 促进脂肪酸氧化,增强儿茶酚胺与胰高血糖素对脂肪的分解作用;既促进胆固醇的合成,有加速胆固醇的降解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553e95be01f69e314232940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