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可大致概括为三个方面: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思想——刚健有为、和与中、崇德利用、天人协调。《易传》所强调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中华民族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崇尚和谐统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价值原则;“中庸”,既是思想方法、原则,是修养境界。二、注重人的内在修养,轻视对外在客观规律的探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价值指向。三、重家族、重血缘的家庭伦理本位的价值观。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实践中积淀起来的精神遗产,也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的精神体现。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高度集权的专制政治制度,还有作为社会生活基础形态的宗法关系、血缘关系,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深厚的社会政治经济基础,使之形成了把世间伦常、现实政治作为思想和行为的主要目标的主导性价值取向,成为以政治伦理文化为主体、以等级制度亦即礼制为框架的封建专制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又是一个具有内在矛盾的复杂体系,其中既有积极的内容,也有消极的因素;既有精华, 也有糟粕,要正确认识传统文化, 必须对之进行全面考察、理性分析。 注重人的内在修养,轻视对外在的客观规律的探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价值指向。儒家的价值学说,可以称为内在价值论或道德至上论,它认为道德不是来自上天的意志,而是基于人与人之间的现实关系而产生的。重视道德和人的精神生活的思想,对中国古代价值观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封建的、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法社会的延续与发展, 以及以儒家仁义道德为价值信念, 以成仁取义为价值理想的思想传统, 使中华民族形成了重家族、重血缘的家庭伦理本位的价值观。 而什么是文化?其本质性的、深刻的内涵是什么?“文化,是人类在其社会历史发展中不断创造、总结、积累下来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因此,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是历史发展的体现。正因为如此,不论人们承认与否,文化从客观上存在着一种极其强烈的、割不断的历史传统性质。虽然,文化的历史传统,在长期的历史传承过程中,可以使其性质逐渐地得到改变,但这种改变,需要蔚成一种社会风气,在很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才能实现。文化传统的历史性改变,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历史过程,往往是人们对它并不多么在意。但是,这种文化传统的性质一经改变,哪怕是部分的改变,就将反转过来对人类社会生活产生巨大的影响,或祸或福。” 众所周知,中国传统文化历来追求各方面的“普遍的和谐”,这种和谐可以分为四个层面:人自身、人与人、人与自然、国家与国家都是和谐的。这是很有意义的观念,在当今世界越来越显示出它的价值。”这就是说中国传统文化对个人、国家和社会都有着积极的影响,同样它对和谐社会也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具体而言,传统文化对和谐社会的构建有着以下积极的影响: 第一、传统文化可以促进人自身的和谐。一方面人自身的和谐就是内心的和谐,这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道德修养的问题。注重道德修养是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修身养性”是中国传统伦理思想中的重要内容,这里强调的道德修养,自然指人如何处理与人的关系;另一方面也包括人自身的身心和谐。 第二、传统文化有利于保持人际关系的和谐,改善社会风气。对于人际关系的和谐,儒家提出一个著名的范畴“中庸”,人们只要遵守“和而不同”和“过犹不及”的原则和处事方法,即可避免和克服在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对立和冲突,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国家的和谐与统一,形成一个“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的理想的道德社会,而这种理想的和谐的道德社会的极致 第三、传统文化提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的主流。例如中国儒家提出“天人合一”。中国道家提出“道法自然”,将“自然”这个概念提升到了形而上的高度。中国佛家提出“佛性”为万物之本原。宇宙万物的千差万别,都是“佛性”的不同表现形式,其本质仍是佛性的统一。而佛性的统一,就意味着众生平等,万物皆有生存的权利。总而言之,人生以回归自然为主要目的,人摆脱了一切文化的羁绊,与自然和谐相处,与万物融为一体。这些和谐观为我们建设和谐社会必须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思想借鉴,与当今世界方兴未艾的环境文化有着惊人地吻合。第四、传统文化有利于我国和谐世界外交思想的实现。社会和谐发展不仅需要一个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国内环境,更需要一个和平共处的良好国际环境。只有在良好的国际环境中,才能全面推动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和谐发展。这种思想充分体现在传统文化中“求天下为公”的思想上。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55a0bbe7f90f76c661371a8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