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柳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韩愈(公元768—824年),字退之。官至吏部侍郎。他的散文众体兼备,论说文、杂文、叙事文、抒情文、应用文都写得很好。韩愈的古文创新,主要表现在文体和语言两个方面:文体上,他大胆创新墓志铭、史传文、赠序文、壁记文等文体,并取得了巨大成就;语言上,他的散文语言个性鲜明、精炼准确,为后世表率。苏轼称颂他“文起八代之衰”。柳宗元(公元773—819年),字子厚。官至柳州刺史。擅长山水游记、寓言、传记文、政论文。柳宗元文学成就突出:他使寓言独自成篇,并成为一种独立文体,造就了先秦之后中国寓言文学的第二个高峰;他继承了《史记》的优良传统,又有新的发展,与韩愈共同创造了中国传记文学的第二个高潮;他是中国游记文学的奠基人,代表作《永州八记》是后世游记文学的典范。 欧阳修是宋代古文运动的领袖。欧阳修(1007—1072年),字永叔。官至参知政事。擅长论说文、记叙文、抒情文和随笔。欧阳修是宋代古文运动的主将,并栽培提拔了古文运动的众多人才,是公认的北宋文坛的领袖。 曾巩、王安石和“三苏”是宋代古文运动的骨干成员。曾巩(1019—1083年),字子固。官至中书舍人。擅长记叙文与论说文。曾巩是欧阳修最得意的门生,文学思想和散文创作都深受欧阳修的影响,但比欧阳修更着重于道,儒学正统气味较浓。他的文章立意雅正,文思超逸,行文从容舒缓,婉转曲折。王安石(1021—1086年),字介甫。官至宰相。擅长论说文与记叙文。王安石是一位大政治家,又是一位大文学家。他的散文多政论文,大都是直接为他的政治改革服务的,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和鲜明的针对性。同时,他也并不忽视修辞技巧的作用。王安石的《上仁宗皇帝言事书》被梁启超誉为“秦汉以后第一大文”。 苏洵和他的儿子苏轼、苏辙,都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世称“苏门三杰”。苏洵(1009—1066年),字明允。擅长论说文与书信。苏洵撰文,都是谈论“当世之要”,目的是为了经世致用。他的文章风格深受《战国策》和贾谊的影响,具有战国纵横家的风采。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官至礼部尚书。擅长记叙文、议论文和杂文。苏轼的一生,既做过翰林学士、礼部尚书等显赫官职,也一度入狱、多次贬官、两度流放,这丰富了他文学作品的题材内容;儒家的仁政和进取思想,道家的超脱和佛教的圆通,在他身上获得了融和,这有利于形成他自然豪放的文风。苏轼的诗词散文代表了北宋文学的最高成就。苏辙(1039—1112年),字子由。官至户部侍郎。擅长记叙文、论说文和书信。与苏轼的豪迈文风不同,清人刘熙载说“小苏文一波三折”,很形象地说明了苏辙的文章纡徐曲折。 唐宋八大家在中国文学语言发展史上,起了承前启后的启迪和示范作用。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55c7075cb1717fd5360cba1aa8114431b80d8e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