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教学中的一次尝试 ——《古诗中的儿童》单元设计与实施 摘要: 学生的教材中经常会出现带有儿童意象的古诗,由于意象与学生的年龄相仿,学生更容易走入诗境,提升诗性。本次单元凭借7首带有儿童意象的群诗,进行有过程的归纳教学,从诗歌内容上聚焦“玩”,学生感知儿童的玩乐形象,体会古代文人雅趣;从写作手法上聚焦“态”,运用鲜活的情态细节刻画形象,营造清新的意境和灵动的画面,用简洁传神的语言塑造形象,从而进行写作指导与训练,学生创作描写儿童玩乐的诗词。 关键词: 儿童;古诗;单元 学生学习的语文教材中的古诗篇目中,常出现儿童的意象,多表现在对儿童的外貌、心理、语言等的细致描写,突出儿童的好奇心态、对成人的依恋心理、游戏天性、喜欢模仿等特征。关于古诗的学习,课程标准中指出能够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 一、学情分析 在开始本单元的教学之前,研究者运用谈话法,就学习古诗的兴趣及已有学习基础两个维度对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同学们对于古诗学习已具备一定的学习基础且对古诗学习很感兴趣,追问其原因,大多数学生是因为古诗的文辞之美与其可被运用到作文中提升分数的实用价值。作者选材和立意的角度却常常被学生所忽略,但是古诗的魅力却恰在其通过语言文字所传递的意境之美,因此对于古诗立意以及意象背后的所蕴含的深思与情感,应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关注。 二、学习材料的选择和任务设计 1. 学习材料的选择 儿童形象在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中常被视为至真至纯的美好意象代表,甚至被看成崇高的精神追求。“由于生命的欣欣向荣,很容易得到自发的欣赏”,因此在古诗词中的玩乐中的儿童形象也被视作是具有直接传递美好感受的意象的功能。学生天性好玩,很容易与文本中的儿童形象形成共鸣,对9岁左右的儿童而言,更是深入学习的理想切入点。但以往的学习中,研究者还发现在面对文学作品中的玩乐儿童时常常表现出一种拟态成人的审视,体现出一种利益至上的俗世之味。因此关注古诗词中的“玩童”形象既是对文本意象的一种深入发掘,也有助于对学生已有审美情趣的提升。最终筛选出七首古诗词为本单元的学习材料。 2. 教学目标与教学设计 天真、浪漫、可爱诸如此类的儿童形象是学生一望而知的阅读共识。如果教学目标仅停留在对儿童形象的认识层面,对于学生来说,收获不大。在我校倡导的率性教学的指引下,研究者从“玩童”意象的形成维度进行研究,分析后发现这样的阅读共识是源于“玩童”意象的立象过程中所蕴藏的文人情意之趣与遣词成文之妙。在三轮的实施与研讨后,最终将教学目标也就是本单元的归纳问题定为感悟诗词中儿童玩乐意象之趣;掌握诗词中意决定象的创作方法并尝试创作一首带有儿童玩乐意象的古体诗。 三、带领学生进行归纳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因此在本单元的学习还是聚焦学生对于语言文字的推敲、运用,因此当学生归纳出文人之趣后,通过设计验证归纳结果的任务,帮助学生进一步对语言文字进行学习。 本单元以诗词意象为切入点,带领学生进行同类对比,层层归纳,深入挖掘作者创作的内在逻辑,关注知识形成过程的逻辑性。带领学生不断探索发现作者选材及文字背后的秘密,既符合“新课标”中倡导的探究式学习,也有利于提升学生对语言文字的鉴别能力,从选材及炼字两个维度为学生提供解读古诗词的思考途径,为日后学习古诗提供帮助。对选材及文字筛选的过程也有助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 学生在经历本单元的学习与古诗创作后,不再将古诗词视为神龛中圣物,更有利于其在阅读和想象中获得别样的感受,在日后面对不同文本类型及经典作品时不再“望而却步”,更有利于学生通过阅读获得审美体验,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四、单元教学设计 基于上述教学目标,结合教师的教学实际与各班不同的学力水平,将本单元划分为3个板块(建议5-6课时),并形成相应的的教学设计,如下表所示: 学生在经历本单元的学习与古诗创作后,不再将古诗词视为神龛中圣物,更有利于其在阅读和想象中获得别样的感受,在日后面对不同文本类型及经典作品时不再“望而却步”更有利于学生通过阅读获得审美体验,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参考文献: [1] 肖思汉.听说:探索课堂互动的研究谱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2]于伟.倾听儿童的声音,寻求共鸣性理解——小学课堂教学中形成性评价的田野考察与思考[J].教育科学研究,2019.03.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 [4]孙绍振.《故都的秋》:悲凉美、雅趣和俗趣[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02.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56d2a1f62c3f5727a5e9856a561252d381eb20c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