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大学生就业困难及解决方法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改善,公民素质得到了极大提高,同以往相比,大学生的数量逐年递增,但是在现代经济发展的条件下,企业的岗位需求增长速度,学校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重视程度,学生的自我思想观念等因素,导致许多大学生面临就业困难。本文从社会、学校、个人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探讨目前大学生的就业现状及提出解决方法。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 现状 解决方法 一、大学生就业现状 (一)社会需求增长速率远低于大学生毕业求职比率。 现当今高校大学生的毕业人数及求职人数逐年增加,但是当前市场需求趋于饱和,工作岗位短时间内不会大量增多,甚至不变或者减少,导致出现供需不平衡的现象。供大于求的现实普遍存在于房地产、金融、互联网等行业。据18年最新数据显示,腾讯、阿里巴巴等互联网行业的录取率不足10%。 (二)当今大学生的自我认知普遍存在缺陷。 受家庭教育、学校教学水平、社会经历等因素影响,大学生对自己的定位不清晰,缺乏明确的人生规划。在大学阶段,学习与生活习惯差,临近毕业期间,盲目跟风,加入考研大军,但近年来,各个高校保研人数逐年增加,人数比例,相比考研录取率大大提高,不少人因考研失败而被迫找工作,进一步冲击就业市场。 (三)当今大学生求职结果两极分化严重。 18年校招开启以来,在应届毕业生中,存在严重的两极分化,在校期间学习成绩优异、社会实习及校园活动经历丰富的学生往往拿着十几个offer,并在其中苦于选择,而在校期间逃课、打游戏以及不参与学校活动与进行社会实践的大学生往往被企业拒于大门之外。 (四)当今大学生就业期望过高,就业准备不充分。 随着科技时代的发展,优秀企业对于人才的渴求大大加强,许多企业在六七月份就开启了网申、校园宣讲等校招活动,提前招揽人才。“金九银十”的时间大大提前,许多应届毕业生对于就业信息收集不充分,相关高校的校招启动工作时间落后,导致部分学生错过心仪企业。同时许多大学生对社会缺乏了解,在面试、交谈以及薪资探讨等方面,对自己期望过高,造成了好的企业去不了,差一点的企业看不上的现状。 二、当今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 (一)学生求职技巧匮乏。 许多应届的大学毕业生缺乏实习工作经验,求职技巧不熟练,在面试期间不能及时的摆正心态,补充自身不足,造成了找不到工作的窘境。 (二)求职渠道有限。 受地区、学校等因素的影响,许多学生在寻找工作时受到了极大的限制,没有合适的渠道去获取相关的就业信息,同时校园招聘中许多企业多针对本地大学生进行招生,导致学生意向工作地点与企业要求不符,造成就业困难。 (三)专业不对口。 当今大学生在入学期间缺乏明确的人生规划,对于专业的选择具有盲目性、跟风性、随意性,导致毕业时,热门专业选择的人数过多,就业竞争激烈,冷门专业找不到相关行业工作。 (四)劣质企业过于剥削新人利益。 当代社会中,不少企业缺乏科学性的战略目标以及明确的任务规划,对于新人的运用及培养缺乏科学的体系与指导,造成了剥削新人利益,单纯完成任务指标的现象比比皆是,使得不少大学生对于就业产生恐惧心里,转而进行考研,逃避就业。 三、大学生就业困难的解决方法 (一)高校加强引导与帮助,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与社会适应能力。 大学生的就业难题也是学校的发展难题,要想解决这类问题,必须要加快各类高校的改革步伐,对外加强宣传,努力寻找校企合作机会,帮助学生寻找实习岗位,增加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与适应能力,对内要加强对学生的引导管理与心里辅导,开展就业宣讲分享会等活动,帮助大学生了解最新的就业市场相关信息,明确他们的自身发展与努力方向,不要虚度大学时光。 (二)学生明确自我认知,加强对自身的提升,努力适应社会。 打铁还需自身硬,酒好不怕巷子深。要想找到合适的工作,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就必须明确自我目标,不断努力提升自我,加强学习与实践,同时也要重视就业问题,积极准备面试等相关环节,将最好的自己展现给企业及社会。 (三)国家出台政策,帮助大学生就业。 现代社会存在着诸多行为恶劣,缺乏信誉的企业,这些企业的存在极大程度的造成了就业市场的混乱,必须国家政府出台相关政策,保护应届大学毕业生的合法权益,同时,要加强对于大学生就业的指导及建设性工作。帮助高校及大学生获得更多的就业渠道及就业资源,明确企业指标。 (四)企业加强自身管理,建立科学的培养体系与竞升体系。 就业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企业在对大学生进行挑选的同时,大学生也对企业进行考察。只有企业搭建足够发展与上升的平台,满足大学生就业需要,才能真正的吸引到优质人才,进一步扩大市场发展,增加人员需求,从根本上解决就业问题。 四、结语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青年是祖国发展的未来,社会对于大学生的关注程度也大大提高,就业问题也长时间占据群众的视线。造成就业困难的局面,绝不仅仅是企业,亦或是学校或个人一家的责任。要想解决就业问题,缓解就业压力,就需要每个群体明确自己的目标与任务,加强自身建设,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才能最终缓解就业压力,实现更大的社会价值。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56de84b0b8f3f90f76c66137ee06eff9aff849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