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说起饺子,那可是中国老百姓餐桌上不可缺少的一道主食,每年农历冬至这天,不论贫富,饺子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饭。谚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说到冬至吃饺子的由来,那是因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留下的。 张仲景是南阳稂东人,他有名言:“进则救世,退则救民;不能为良相,亦当为良医。”东汉时他曾任长沙太守,访病施药,大堂行医。后毅然辞官回乡,为乡邻治病。其返乡之时,正是冬季。他看到白河两岸乡亲面黄肌瘦,饥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冻烂了。便让其弟子在南阳东关搭起医棚,支起大锅,在冬至那天舍“祛寒娇耳汤”医治冻疮。他把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在锅里熬煮,然后将羊肉、药物捞出来切碎,用面包成耳朵样的“娇耳”,煮熟后,分给来求药的人每人两只“娇耳”,一大碗肉汤。人们吃了“娇耳”,喝了“祛寒汤”,浑身暖和,两耳发热,冻伤的耳朵都治好了。后人学着“娇耳”的样子,包成食物,也叫“饺子”或“扁食”。 北方寒冷,自小就听到冬至这天必须吃一碗热腾腾的饺子,否则会被冻掉耳朵的歌谣,那时新疆的冬季确实寒冷,零下30℃多度是常有的事,手脚生冻疮是那时候孩子冬季的专利,我也不例外,年年冬季手都会肿得像面包,脚裂满张嘴笑的口子,我自然也就信了这歌谣。 冬至吃饺子是让人兴奋的一天,进入冬季早早就惦记这一天了,提前几天就开始琢磨这一天包什么馅的,是白菜大肉、皮牙子羊肉、还是芹菜牛肉……,一般母亲都会征求我们的意见在去准备肉和菜。等到了这一天,一大早父亲和面,母亲拌馅,我们这些个馋嘴的孩子就围在桌前,眼睛睁的大大的期盼着热气腾腾的肉饺子尽快端到自己的面前,好狼吞虎咽的享受冬至这一天的美食--饺子。 上大学的时候也是冬至,为了让我们这些个异乡的学生能够吃上热乎的饺子,感受到家的温暖,学校跟食堂联系义务给每个班级下饺子,于是乎我们全班的同学在教室铺开了摊子,揉面的、切面纪子的、擀皮的、包的、送往食堂的,忙的不亦乐乎,时不时传来尖叫声和笑闹声,原来总有那捣蛋的家伙把面抹在了他人的脸上,样子又滑稽又好笑,自然免不了引来打闹和追赶。等到一盆盆煮好的饺子被端回教室盛入每位同学的碗中时,那感觉别提有多棒了,真的是香气醉人,亲手劳动的果实果然是最香甜的,第一次这么多人在一起吃饺子过冬至,也是我永久的记忆。 日子一年一年在过,每年都会有冬至这个日子,我一如既往的在这一天包饺子、吃饺子,每年都做不同的花样,三鲜馅的、韭菜肉的、香菇木耳的等等吧,为了冬天不被冻掉耳朵,也为了家庭的圆满和谐 1 和来年的财源滚滚。 今年的冬至又要到了,想念父母包的饺子了,也想念一家人围在一起吃饺子的气氛了,希望父母身体安康,姐妹们家庭和谐幸福,饺子越吃越香。 【篇二】 时间过得真快明天又是“冬至”了,再过三个节气这一年也就要over了。如果不是晚上老妈给秋雨打电话让明晚回家吃饺子早忘记明天是“冬至”了。老妈让我早点回去,还告诉我别在外边吃饭了,冬至这个节气也是真正冬天的开始,在我们石家庄有句话叫做:“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木人管”不知道大家知道这个吗,我小时候对这个句话很是迷惑,大了才知道为啥,可是我家宝宝又到了我的小时候的那个年纪问我为什么“今天为什么要吃饺子呢?” 道理其实很简单,您仔细看看那两边翘翘,中间圆滚滚的饺子,长的是不是有点像咱身体上的某个器官?没错,就是耳朵。据说,这饺子早在三国的时候就有了,不过那会的饺子跟现在的馄饨差不多,煮熟以后和汤一起盛在碗里混着吃,所以当时的人们把饺子叫“馄饨”。直到唐代以后,饺子才变得和现在一样。饺子的原名据称叫“娇耳”,是我国医圣张仲景首先发明的。他的“祛寒娇耳汤”的故事至今还在我国民间流传着。 相传,东汉末年“医圣”张仲景曾任长沙太守,后辞官回乡。正好赶上冬至这一天,他看见南阳的老百姓饥寒交迫,两只耳朵纷纷被冻伤。当时伤寒流行,病死的人很多,于是张仲景总结了汉代300多年的临床实践,在当地搭了一个医棚,支起一面大锅,煎熬羊肉、辣椒和祛寒提热的药材,用面皮包成耳朵形状,煮熟之后连汤带食赠送给穷人。老百姓从冬至吃到除夕,抵御了伤寒,治好了冻耳。从此乡里人与后人就模仿制作,称之为“饺耳”或“饺子”,也有一些地方称“扁食”或“烫面饺”。 由此,这立冬吃饺子的习俗就流传下来了,一来是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名医,再来,咱不是还有句老话,叫做“吃啥补啥”吗,立冬意味着冬天的到来,冬天到了天凉了,耳朵暴露在外边很容易就被冻伤了,因此,吃点长得像耳朵的饺子,补补耳朵,这可是家里人对亲人最贴心的关怀了。 2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570b0f3e25284b73f242336c1eb91a37f11132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