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谷《淮上与友人别》的尾句

时间:2022-07-23 14:13:17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郑谷《淮上与友人别》的尾句

作者:莫砺锋

来源:《古典文学知识》2017年第05

郑谷《淮上与友人别》: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此诗是晚唐的七绝名篇,后人赞不绝口,比如清人宋宗元以为像李白诗:笔意仿佛青莲,可谓晚唐中之空谷足音矣。(《网师园唐诗笺》)黄叔灿则以为像王昌龄、王维诗:不用雕镂,自然意厚,此盛唐风格也,酷似龙标、右丞笔墨。(《唐诗笺注》)俞陛云也以为其成就可承王维:送别诗,惟西出阳关久推绝唱。此诗情文并美,可称嗣响。凡长亭送客,己情所难堪,客中送客,倍觉销魂也。(《诗境浅说续编》)李白、王维、王昌龄是盛唐最擅七言绝句的三位大家,上述评语说明郑谷此诗在后人心目中的地位之高。然而对此诗的尾句,明人谢榛深不以为然,他说:(绝句)凡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郑谷《淮上别友》诗君向潇湘我向秦,此结如爆竹而无余音。予易为起句,足成一绝曰:君向潇湘我向秦,杨花愁杀渡江人。数声长笛离亭晚,落日空江不见春。”’(《四溟诗话》卷一)谢榛论诗,好发高论,敢于议论古人得失,曾经宣称:夫万物一我也,千古一心也,易驳而为纯,去浊而归清,使李杜诸公复起,孰以予为可教也!(同上卷三)《四溟诗话》中指摘唐诗之病,且代为点窜改正者,举不胜举。他还引用友人的话称道自己:闻子能假古人之作为己稿,凡作有疵而不纯者,一经点窜则浑成。(同上卷三)谢榛的有些意见不无道理,比如他认为许浑的七律名作《金陵怀古》若删其两联,则气象雄浑,不下太白绝句(同上卷二),尚属可取。但他对郑谷诗的改写,则引起后人讥议纷纷。明人陆次云曰:结句最佳。后人谓宜移作首句,强作解事,可嗤,可鄙!(《五朝诗善鸣集》)清人沈德潜亦曰:谢茂秦尚不得其旨,而欲颠倒其文,安问悠悠流俗!(《唐诗别裁》卷二)那么,谢榛对郑诗的改写可取吗?让我们先将此诗细读一过。

郑谷此诗作于唐昭宗大顺二年(891)晚春,郑谷由江南返回长安,途经扬州时所作。诗题中的淮上泛指淮河之畔,因淮南节度使治所在扬州,故扬州亦可称淮上。友人不知指谁,揆诸诗意,当系从扬州南下潇湘者。首二句交代作诗之背景:暮春时节,诗人与友人在扬子江边相别。扬子江头指扬子津,乃运河与长江交汇处,唐时为南北交通要津。暮春时节,正是容易使人伤感的时刻。诗人与友人分手于此时此地,眼看着漫天飞舞的杨花,怎不愁杀人也!渡江人既指友人,因为他即将渡江南下。但也指诗人,因为他刚从润州渡江北来。从表面上看,首二句平平而起,无甚奇警,但正如清人郭兆麒所评:首二语情景一时俱到,所谓妙于发端。渡江人三字已含下字、字在。(《梅崖诗话》)第三句转为抒写离情。风笛者,风中之笛声也。笛声悠长,随风远扬。诗人在暮色渐浓的离亭里忽然听到数声风笛,虽未明言所闻何曲,但前二句两次提及杨柳,很可能这首笛曲就是著名的《折杨柳》。清人朱之荆曰:“‘风笛离亭生出,因古人折柳赠别,而笛曲又有《折杨柳》也。(《增订唐诗摘抄》)推测合理。《折杨柳》原是汉横吹曲名,多抒离愁别绪。盛唐诗人王之涣诗云: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凉州词》)李白诗亦云: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春夜洛城闻笛》)况且郑谷此时客中送客,心中的离愁别绪又该是何等的浓郁、沉重!蓄势至此,诗人终于郑重推出结句:君向潇湘我向秦!此句受到后人的激赏,明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572a4ce6ec630b1c59eef8c75fbfc77da36997d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