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 作者:田应辉 邓燕燕 来源:《新课程·中学》2017年第11期 摘 要:意识形态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原理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对意识形态相对独立性的具体表现进行深入分析,阐述其内在的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识形态;相对独立性 意识形态相对独立性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对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的阐述,可以总结为:意识形态是经济基础和政治上层建筑之上的一个相对独立的领域,它有自己的一些独特的性质特点、形式和发展规律。意识形态是社会物质生活的反映,经济基础决定意识形态,但意识形态一旦产生就具有相对独立性。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具体表现为:总体性和能动性。 一、总体性 意识形态的总体性即历史的继承性,其内在的根据就在于它自成一个相对独立的观念系统,一个有别于物质生产方式的另类社会结构,它自成一个相对独立的总体。卢卡奇曾经这样解释过马克思关于意识形态的总体性理念:“对马克思来说,归根结底就没有什么独立的法学、政治经济学、历史科学等,而只有一门唯一的、统一的、历史的和辩证的关于社会(作为总体)发展的科学。”他说马克思对意识形态之辩证的、历史的说明,即是种总体性的方法,马克思是在经济基础的决定作用上来谈意识形态的总体 性的。 马克思认为,意识形态是由政治、法律、哲学、艺术、道德、宗教等社会学说、思想观点组成的系统化了的思想观念体系。恩格斯曾经分析了意识形态总体性的内在机制,“政治、法、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但是它们又都相互作用并对经济基础发生作用”。这说明意识形态诸形式并不是各种具体意识形式的机械总和,而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有机整体。由于它们同社会经济基础的联系程度不同,可以把意识形态这一整体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政治法律思想,是最直接反映经济基础的意识形态形式,是其他意识形态形式的基础,也是其他意识形态形式与经济基础发生交互作用的中介,处于最核心的层次。第二层次是伦理道德和文学艺术,它们虽然与社会物质条件、统治阶级利益的联系比较间接,并要通过一定的环节才能影响到人们的行为活动,但由于它们是人类最早生成的精神现象,同时又能深入到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因此处于中间层次。第三层次是哲学和宗教,相比较而言,它们是离社会经济现实最远的意识形式。但它们是整个意识形态的灵魂,也是抽象程度最高的意识形态形式。意识形态内部意识门类的这种构成层次,使政治、法律意识成为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道德、艺术表达经济生活的中介,而宗教和哲学这些更抽象的意识形式,则不仅以政治、法律为中介去反映经济生活乃至政治生活,而且还要借助道德、艺术去表达经济生活。反过来政治、法律思想乃至道德、艺术观念,在如何表达经济基础的过程中,受到宗教尤其是哲学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思维方式指导,因而哲学成为整个意识形态的思想灵魂和理论基础,使宗教成为阶级社会意识形态的信仰模式与教化方式。意识形态对现实生活远近的距离和思想抽象的高低差异使它们必然地形成一种相互区分中的联系、相互错落中的支持、相互作用中的同一。经由内部的整合而达到对经济基础的总体反映与综合性的反作用。 二、能动性 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最突出、最重要的表现就是意识形态对经济基础和政治上层建筑的能动反作用。马克思说:“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也会变成物质力量。”这里就说明意识形态虽然是精神力量,但它能够在一定条件下变成物质的力量,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和政治上层建筑。 意识形态对经济基础的能动反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在一种生产方式取代另一种生产方式时,此时的意识形态便作为大造革命舆论的思想旗帜和精神鼓动力量,起着发动群众和革命组织进行社会革命的巨大推动作用,为新的经济基础的建立创造必要的社会条件。同时也对新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及其合法性、合理性做出论证与设计,作为历史发展的先声,迎接新社会的诞生。第二,在既定生产方式、经济基础的改革和完善过程中,意识形态除了论证、宣传改革的必要性之外,还会观照经济基础的缺失,从思想文化的方面表达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的要求,对政治上层建筑和经济体制进行新的设计与完善,并将这一切付诸对社会、对国民的广泛宣传之中,借以凝聚人心,鼓舞士气,减少阻力,为社会发展提供思想指引、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然而无论何种作用,都必然让意识形态的思想观念深入群众。马克思说:“思想根本不能实现什么东西。为了实现思想,就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一种意识形态对社会作用的大小,取决于它实际掌握的群众的广度和深度。因此,必须通过思想斗争使先进的意识战胜落后的意识,才能充分发挥意识形态的能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卢卡奇,杜章智.历史与阶级意识[M].商务印书馆,1992:77. [2]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9. ?誗编辑 李琴芳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573eb2f685868762caaedd3383c4bb4cf7ecb7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