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大学大一作文 我在北京市的一所大学读书,这是我第二次离开家了。上一次是十岁那年去河南老家读小学。也许是出生在农村的缘故吧!总觉得那儿好亲切,有些东西还没看够就又要走了;有时候想留下来不再回去了,可惜爸妈都说家乡不是自己的最终归宿。无奈之余只能作罢。现如今,我已经过了花季少女、半熟女青年的尴尬年龄,将面临毕业和工作,等待着人生新阶段的开始…… 从乡下到城里读书,真像做梦似地令人难以置信:在我们本县,每个孩子要上初中只有一条路可选择——进重点高中,然后上重点高校。而且一般情况下,你考不上重点高中就只能回去种田,或者继续念书(虽然交了钱)。于是乎,就给一代又一代的孩子造成一种错误观念:只有上名牌高中才算上了好学校,然后才会有前途。这当然有一定道理,但很片面,至少对绝大多数农村孩子来讲,未必适用。我原来住的小镇就曾发生过类似事件:有两个女孩都被评为优秀干部,其中一位毕业后留在了机关,另外一位因父母双亡(农村俗话:光棍一辈子)而辍学打工。前者在几次提职中未通过,在领导同事的议论中愤懑而死;后者仍坚持奋斗,事业有成。这种情况既表明不是人人都可以上大学并找到满意工作,也证实了上大学未必是唯一的出路;特别是对于极贫困山区的孩子来说,即便考取了也很难找到如意工作,富裕省份无疑更加靠谱。若硬要钻牛角尖,非要认清形势顺从“名牌”的说法,抑或是逼着学习变态狂似地力争上游、不断“拔尖”的三甲地带乃至榜首状元,这样也就剥夺了小概率事件产生的权利和空间。 - 1 - 说穿了,任何教育理念都该服从需求和实际条件,脱离了这两项基础性指标,人云亦云、食古不化恐怕只能伤害自身或伤害社会。追随这方面的专业研究,应该充分尊重各个行业、岗位对员工素质提出的具体期望值与要求水平,还得顾及尽量低的淘汰率(千万不要失控)。每个人在职场上对企业的贡献度自不相同,需要扮演的个人角色亦截然不同,结果“存在差异化”固然显著,甚至肯定影响竞争力却在意料之中(排除某些阴暗环境)。不幸的是,常常对自我消费力有限的自身更勤奋投入、技艺精湛的优秀雇主总认识不足。企业自由裁决人才选配,享受公平底线的管理也承担起规避风险的责任。既然调查组织掌握了凭资历排序的办法,那完全按“靠谁使坏”确立首轮入围进程也不奇怪嘛。 - 2 -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578c0fc980d049649b6648d7c1c708a1284a0ab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