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当代大学生心理特征视角下高校心理咨询模式路径选择 作者:孙仲秧 来源:《亚太教育》2016年第27期 摘 要:大学生心理健康是近几年来高等教育关注的重要课题,大学时期是一个人从心理不成熟向成熟发展的一个过渡阶段,内心充满矛盾和冲突,易产生各种心理问题。为大学生提供符合其身心发展规律的心理健康服务,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极为迫切。本文以高校心理咨询为视角,在深入分析高校学生群体心理特征的基础上,针对当前高校心理咨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及建议,以期为我国高校心理咨询工作带来启示。 关键词:学生心理特征;高校;心理咨询服务;咨询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9-0244-01 一、高校学生群体的心理特征 高校学生的心理特征呈多样性、复杂性趋势。但从整体上看,高校学生群体的心理特征存在一些普遍的共性。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自尊心强,但自信心比较弱。高校学生有着强烈的自尊心,希望得到教师及家长的理解、肯定与支持。但他们却缺乏自信心,尤其在学习方面,一旦考试不及格,很容易产生厌学情绪,甚至自暴自弃。(2)思想活跃,但缺乏务实精神。高校学生的生活、学习环境相对自由和独立。他们迫切地希望表现自己,对学校的各种活动参与热情高涨,但功利性比较强,缺乏务实精神。(3)缺乏独立能力。高校学生的成人感迅速加强,在思想上迫切希望独立。然而在实际生活中对家庭、对他人表现出明显的依赖性。(4)以自我为中心,行事易冲动。当代大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遇事喜欢由着自己的性子来,缺乏冷静思考问题的习惯,行事比较冲动。 二、高校心理咨询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没有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很多大学生都没有明确心理问题的含义,对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认识也不足。他们认为,所谓的心理问题不过是一些烦恼或不良情绪,自己通过写日记、上网聊天玩游戏、自我安慰等方式就可以解决,没必要去做心理咨询。 高校已然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并设置了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但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着“表面热、实际冷”的现象。或者说,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倾向于理论传输,并不能帮助学生解决实际的心理困惑。所以,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581581c36cdb6f1aff00bed5b9f3f90f76c64da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