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电影《芳华》中时代背景的符号学解读 作者:李丰华 来源:《读天下》2018年第16期 摘 要:电影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再现手法,勾勒出一个时代文化、文明的表征、隐喻和症候。电影《芳华》以文工团里几个年轻人作为时代大背景下中国人群像的缩影,通过个体人物命运的变与不变,来影射整个中国不同时期的时代症候。文章从符号学角度出发来阐释电影中时代背景的意义生产。 关键词:《芳华》;符号学;隐喻;后遗症 一、 电影《芳华》时代背景的隐喻表征 影片中记录的故事发生于一个特殊背景之下,而电影中几乎没有明确的提及那个时代背景的字眼,但又通过各种媒介符号意指这个特殊背景,何小萍、萧穗子等人物的父辈是那个时代的直接受害者,而这批在那个时代中成长起来的孩子,仍然免不了在意识形态层面、艺术文化层面深受“它”后遗症的影响。 (一) 意识形态层面:偶像崇拜思想的流行 那个时期盛行对领袖毛泽东的偶像崇拜,虽然影片反映的已经是时代末期,但仍然可以看到偶像崇拜的余风。舞蹈排练室墙上、政委办公室挂着的毛主席照片、街道墙壁上毛主席的巨幅画像,群众游街时抬着“歌颂伟大领袖毛主席”的标语,这些镜头的出现在于强调毛主席的领袖形象深入人心。毛主席去世时,文工团被要求暂停演出,成员合唱音乐《绣金匾》,以表达对领袖的深切缅怀之情。 (二) 制度层面:红五类黑五类阶级划分 文工团里的人身份各异,其中有两类最为典型,一是干部子弟——以郝淑雯、陈灿为代表,二是“黑五类”子女——以何小萍、萧穗子为代表。“黑五类”是地主、富农、反革命分子、坏分子、右派分子的统称,是当时特有的身份称谓。 “黑五类”的身份也奠定了何小萍进入文工团以后的命运。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里,何小萍的身上被打上了“政治不正确”的烙印。何小萍的身世让她养成了悲观、隐忍的性格,同样是不被善待,让她成了文工团里少数能识别和感激刘峰善良的人。 (三) 艺术层面:革命样板戏的宣传演出 样板戏在那个时代可以约定俗成的指与所指,有人说那个时期是以样板戏为标志的。以影片中出现次数最多的舞剧《沂蒙颂》为例,它是以发生在1947年沂蒙老区的拥军故事为题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材,当时国共处于内战,当地群众不惧国民党威胁,誓死保护武工队,最后又得到了武工队的救援。舞剧的编排是在宣扬这种民心向党、党为人民的情怀,试图通过对艺术形式和内容的管控以达到对人民思想的控制和引导。 二、 那个时代结束后时代过渡的符号解读 影片中,1976年毛主席去世后,他的画像被蒙上了黑纱,隐喻着一个旧时代的结束,另一个新时代的到来,这个新的时代是指,在思想领域,旧的社会价值秩序的彻底崩溃,在经济领域,市场经济逐渐发展起来。 (一) 各领域拨乱反正工作的开始 萧穗子父亲获得了解放、托刘峰给她带了一箱零食,寓指曾经的污点犯人和家人迎来了“好日子”。文工团解散以后,萧穗子考上了大学,由于中断了十年的高考得以恢复,中国迎来了尊重人才、尊重知识的春天。政治领域和教育领域的变化,预示着那个时代即将结束、各领域拨乱反正工作的开始。 (二) 思想上的初步解放 影片中的思想解放体现在文工团成员们对港台音乐的接受,邓丽君的歌曲《浓情万缕》悄悄出现在文工团里,虽然在当时的政治条件下一度被指责为“靡靡之音”,但它能够在民间传播的这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政治界的拨乱反正,为文艺特别是音乐提供了一个趋于宽松的传播环境。更重要的是它让年轻人有了正视自己内心和情感的自我意识,对于人的思想解放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三) 经济上的改革开放 萧穗子穿上港式时髦服装、文工团门口可口可乐的广告,都体现了当时中国经济上的初步开放。文工团解散以后,昔日战友再度同框是1991年,刘峰、郝淑雯、萧穗子在海口相遇。影片中刘峰说是听朋友说这边生意比较好做,过来碰碰运气。为什么是在海口呢?因为1988年,海南岛从广东省脱离,成立了中国第31个省级行政区,同时也是唯一的省级经济特区,而海口一跃成为全国淘金者新的圣地。 三、 时代后遗症:大时代背景下的小人物命运 电影旁白以第一人称“我”来叙事,“我”是故事的见证者,同时也是参与者。在影片的开头便交代了电影的主人公是刘峰与何小萍,而且形容刘峰这个人物是“好人”“默默无闻的英雄”,何小萍一出场的身份便是父亲在狱中的黑五类子女。时代后期的大时代背景,奠定了他们后来的命运。 (一) 刘峰:不被善待的好人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整个影片都在刻画刘峰的好人形象,给北京兵捎东西、帮炊事班抓猪、吃破了皮的饺子、给马班长做沙发,年年拿“标兵”,刘峰被整个文工团的人称为“活雷锋”,虽然他为文工团奉献了一切,却被诬陷而下放。除了何小萍,没有一个昔日战友出门相送。战场上侥幸活下来的刘峰成了一个残疾人,虽然成了战斗英雄,但依然过着默默无闻的生活。 (二) 何小萍:渴望被善待的老实人 作为“黑五类”子女,何小萍从小养成了隐忍的性格。自进入文工团的第一天起,就面临着出丑和被欺负的命运,在经过身上异味被嫌弃、“偷”军装被揭穿、缝海绵被嘲笑等经历后,刘峰被诬陷离开文工团成了压倒她心中微弱希望的最后一根稻草,何小萍彻底寒心,离开了文工团。在对越自卫反击战战场上莫名成了英雄以后,因为受到过多荣誉和关注,精神上紧绷的弦却断了。 (三) 文工团演出舞台与对越自卫反击战战场的空间交错与反向对照 以刘峰、何小萍离开文工团为线索,电影的主要场景出现了从文工团到边境战场的空间转换,一面是歌舞升平,一面是战火纷飞,两个看似平行的空间,在文工团给战后的精神病人慰问演出时,被重新联系在一起。政委在主持这场演出时,说“很多人受的伤不在身体上,而在心里”。舞台上演员熠熠生辉,舞台下观众神情呆滞,这一幕充满了对战争的反思、对英雄的同情以及对形式慰问的讽刺。 四、 结语 时代末期的时代背景为人们定下了阶级身份和行为准则,也为人物一生的命运奠定了基调,冯小刚导演通过各种媒介符号暗指特殊背景,以及时代末期时代背景带给故事中人物的影响,身份阶级的差距让人物有了命运的天然分野。 刘峰默默地做好事,得到的不是尊重而是被忽视;黑五类子女何小萍,饱受心灵的摧残,但他们却一直都向着阳光取暖。在灰暗的时代里,这群人把生命开出了花,铸就了一段灿烂的芳华。 作者简介: 李丰华,北京市,中国传媒大学。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582182f0590216fc700abb68a98271fe900eaf3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