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标准下小学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时间:2023-01-25 07:04:21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新课程标准下小学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新一轮课程改革,进一步促使数学生活化,数学与生活进一步接轨是指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过程。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着数学。因此,数学教学内容应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设计数学问题,让学生真正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关系,从而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为此,教师要经常引导学生提供他们所熟悉的经验,充分利用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和他们所熟悉的事物组织教学,把学生的生活经验带入课堂,将抽象的数学转化为有趣、生动、易于理解的事物,贴近生活,这就要求小学数学教学要与生活进一步相联系。



一、数学情境与生活相联系

教师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问题作为数学活动的切入点,让学生感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强学习数学的好奇和兴趣,从而进入一个良好的学习状态。在日常教学中,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作为教学实例,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学习数学知识。



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一课时,我创设情境:先要求每个学生拿出15个苹果放在盘子里,每盘放的个数一样多,有几种放法,可以放几盘?当学生操作完之后,从中选择五种:1)每盘放1个,15÷1=15(盘)2)每盘放2个,15÷2=7(盘)多1个;3)每盘放3个,15÷3=5(盘)4)每盘放4个,15÷4=3(盘)多3个;5)每盘放5个,15÷5=3(盘)等等。接下来引导学生观察上面几个除法式子,并提问:可分成几种情况;学生于是很快的观察到:一类正好分完,另一类分了过后还有剩余的。于是我再引导性地指出,正好分完的除法和除法算式,这是我们以前学过的;分了以后还剩余的算式,我们就把它叫有余数的除法,这样创设生活情境,可以使课堂教学更接近生活,使学生身临其境,轻松的学习到新知识。



二、理解数学与生活相接轨

生活是数学的源头,生活中更是充满着数学问题。善于捕捉生活现象,运用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把生活中的问题逐步抽象化为数学问题,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并使之产生学习需要的有效方法的有效措施。新的课程标准更多地强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探索数学规律,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自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数学问题,从学生能从已有的生活经验中出发,设计出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例如:在教学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时,我问学生这样一个数学问题,我一3人去海边玩,需要买泳圈,1个泳圈需要12元,3个泳圈需要多少钱?学生会很快给出答案:36元,师:你们会列式解答吗?学生先独立列式计算12×3




12,再在小组里交流自己的口算方法,然后汇报。(生112×3就是312相加,12+12+1236(元)(生2:如果每个泳圈是10元,3个泳圈是10×330(元)。每个泳圈少算了2元,3个泳圈共少算36(元),一共要30+636(元)(生312×3就是把12分成10210×3303630+636(元)。通过不同的方案的比较,培养学生能应用数学知识快速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三、数学的生活方式

孩子们的知识是在对话中形成,在交流中组合,在共享中累积。在今天的游 逛超市环节中,这一切体现得淋漓尽致。如:我先出示了文具价目表:足75/个,羽毛球球65/副,之后出示了一个数学问题,3个足球和5副羽毛球共要多少钱?。这样的数学问题,学习老教材的学生一般的解题思路就是“75×365×5”而学习了新教材的孩子们却列出了多种解决方法:175×365×527565×3+65×237565×575×2



通过逛超市展示,使我们的数学走进了生活,使我们的孩子们体验到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促使了孩子的思维开放性,培养了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总而言之,引导学生捕捉生活现象,发现数学问题,数学教学与生活相联系,让学生从生活中寻找数学素材,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处处有美感,缩短数学与生活的距离,扩大学生的认知视野,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既满足了学习和理解数学知识的需要,又体会了数学的价值,培养了数学兴趣,何乐而不为呢?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58781445551252d380eb6294dd88d0d233d43c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