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考察记之淮安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大运河考察记之淮安 作者:石永民 来源:《杭州·生活品质版》 2013年第3期 淮安,取淮水安澜之意,位于大运河入淮之口,古城历2200 多年,至今城址不变,风貌犹存,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大运河淮安段北起骆马湖民便河船闸,南迄北运西闸,全长169 公里,横跨淮、沂、泗诸水系,贯通骆马湖、洪泽湖、白马湖、宝应湖、高邮湖五大湖泊,成为淮安灌溉、防洪、防涝、航运结合的主要河流。淮安历史上曾是漕运枢纽、盐运要冲,有“运河之都”之称。 隋炀帝大业元年(公元605 年),征发河南、淮北诸郡百余万人开挖通济渠后,江南贡赋皆经淮安北运,促进了城镇的繁荣。唐代,楚州城以其繁华被白居易称为“淮水东南第一州”。隋唐宋时期,掌管漕运等的淮南转运使行辕在楚州,楚州成为“江船达扬州入淮,汴船自清口达河阴”的中转枢纽。 明代中叶,为了确保漕运用水量,明政府规定“淮河以北的船只,除漕船照章通行外,其余船只一律禁止通行”。于是淮阴就成了“南船北马”的分界点。明清两朝,漕运达于鼎盛时,淮安“常盈仓”有廒八十座,可容纳漕粮150 万石。明代又在清江浦创办清江漕船厂,绵延23 里,工匠6000 多人。清代淮安融“漕、河、盐、榷”四大重地于一身,繁华一时,康熙、乾隆皇帝六次南巡均驻跸此地。淮安与运河沿线的扬州、苏州、杭州并称为“四大都市”,并享有“壮丽东南第一州”之誉。 淮安古迹名胜众多,漕运文化特色显著,积淀深厚。明清时期淮安城市的繁华,更是带来了人文荟萃的局面,涌现出一大批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科学家。如“兴汉三杰”之一的韩信,抗金女英雄梁红玉,民族英雄关天培,汉辞赋家枚乘,《西游记》作者吴承恩,《老残游记》作者刘鹗等。周恩来总理就出生在淮安。淮安自古商贾云集,经济繁荣,著名的淮扬菜肴通过大运河舟楫往来,扬名天下。 淮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有淮海戏、楚州十番锣鼓、巫支祁的传说、水漫泗州城传说、南闸民歌、洪泽湖渔鼓、金湖香火戏、洪泽湖渔具制作技艺、淮安茶馓制作技艺、楚州文楼汤包制作技艺、洪泽湖渔家婚嫁习俗,以及淮阴马头灯舞、淮剧、淮海琴书、洪泽湖木船制造技艺、高沟酒酿造技艺,“淮扬菜传说”、“高家堰传说”、白马湖打夯号子、高涧腰鼓、软兜长鱼烹饪技艺、淮河服饰等。 傍晚,我们坐长途车抵达淮阴,急奔久慕盛名的古运河清江浦,只见暮色中的清江大闸由垒石砌成,厚重斑驳,极具沧桑感。该闸系明永乐年间漕运总督陈瑄所建,距今已有600年的历史。清代拓宽加固,闸高11.5米,门宽7.3 米。大闸是千里运河漕粮运输所必经之咽喉要道,每当运粮季节,万艘漕船和十余万漕军“帆樯衔尾,绵亘数里”,蔚为壮观。清江大闸旁还有“绩奏安澜”御碑亭,是乾隆皇帝题赐江南河道总督高斌的。清江浦夜色璀璨,有龙舟巡游,流光溢彩。 翌日早晨,我们来到御码头桥街附近拍摄“南船北马、舍舟登陆”碑。见碑上刻有“淮阴古之名郡,扼江北之要冲, 素有九省通衢之构。明清时,南省人士离舟登岸,换车北上。” “南船北马”碑对面即为大运河文化广场,该广场总面积六万三千平方米,广场北侧居中矗立着18 米高的主题雕塑,旨在展示淮安南船北马的城市历史地理定位。两侧以浮雕墙等系统反映和展示淮安清江浦开凿图、舟船过闸艰险图、漕运盘验入仓图、清帝南巡图等漕运历史文化,并用艺术灯柱、功德碑、展示牌等形式,记述淮安历史上的文化名人如吴承恩、刘鹗、枚乘等,以及功勋卓著的漕督、河臣如潘季训、靳辅、陈璜等。广场设计融思想性、艺术性于一体,漕运主题突出,历史脉络清晰,信息量大,人物雕塑栩栩如生,令人肃然起敬,是各地类似主题广场中的上乘之作。 中午时分,我们寻访了淮上古典名园——清晏园。该园位于淮阴市区人民南路西侧,系清代河道总督府的后花园,占地面积120 亩。门口有一大片错落有致的假山,内有荷芳书院等山水园林建筑,园内存有清御碑17块。清晏园作为中国漕运史上唯一保留下来的官宦园林,沉淀着深厚的历史文化。 下午,赶赴楚州城区中心的镇淮楼考察,该楼始建于宋宝庆二年(1226年),1959 年重修。该楼原为都统司酒楼,明代改为“鼓楼”, 清代更名为“镇淮楼”,含安镇淮水之意。建筑飞檐雕栏,宏伟壮观。城楼上陈列有淮安历史文物,其中有我们急需征集的文物——乾隆皇帝赐漕运总督杨锡绂御碑拓片,存放于勺湖公园。镇淮楼对面是明、清运河漕运的指挥中心——总督漕运部院。总督署大门气势恢宏,两侧置石狮一对,场面十分威严显赫。漕运总督部院始建于明万历七年(1579 年),占地面积三万平方米。1860 年,漕运总督署迁往运河旁的清江浦,这里的建筑逐渐废弃,仅剩门庭等建筑。经考古挖掘,发现漕运总督部院遗址墙基、石础排列与历史资料记载和实图对照完全吻合。如今在该遗址中轴线的后侧,淮安文物及建设部门已规划建设中国漕运博物馆。 我们还寻访了河下古镇历史街区。河下镇地处古邗沟入淮处,明、清时期曾是淮北纲盐的集散地,因盐商麇集骈至,市场繁荣,会馆林立,酒店、茶楼、商铺鳞次栉比,有着异乎寻常的昔日繁华。现保留有古民居、石桥和多条石板路。其中的花巷街古朴幽深,路面的麻条石板上留有车轱辘辗压过的道道印痕,见证着古镇的悠悠岁月。 第三天中午,风雨交加,我们一脚高一脚低地踩在泥泞湿滑的淮河堤岸上,拍摄淮安水上立交。这是一座巨大的,由钢筋水泥浇注而成的上槽下洞的水上立交工程,上面南北向宽80 米的航槽上流淌的是著名的京杭大运河,槽下东西向15 孔巨大的涵洞内穿越奔流的是淮河水。通俗地说,就是淮河入海水道上竟然十字交叉般地架着京杭大运河,这让我们叹为观止。淮安水上立交的完成,既可以满足运河的正常通行,又可以保障淮河入海水道泄洪的畅通(设计泄洪为2270 立方米每秒)。工程于2000 年10 月由国家水利部批准兴建,2003年建成通水,总投资3.5 亿元,其规模为亚洲最大。 在去高邮的途中,我们看见京杭大运河高邮段纵贯南北,与高邮湖隔堤相望。公路与运河堤岸基本是平行的,一路车行所见,大都为运河和高邮湖的旖旎风光。该段运河古代为邗沟,周敬王三十四年(公元前486 年)吴王夫差开邗沟时,引江水北出邵伯、陆阳两湖之间,下注高邮湖,至淮安古末口入淮,为里运河的前身。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58fdfcc912661ed9ad51f01dc281e53a590251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