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北灌溉总渠和中山河的由来(1) 打开地方地图,可以滨海和呼水之间,是以西南—东北流向的中山河为分界的,这条界线长约65公里。南面的灌溉总渠,也是从西南流来,在我县西南端是以它和阜宁分界,以下穿过县境南部,最后又成为和射阳的界河,直趋黄海,所经县境约长63公里。沿河、沿渠的乡、场(盐场、农场)占全县乡级单位总数的大半,离河渠较远的各乡,也都被小河小渠和它们联成一气。两条著名河流,在同一县境出现、入海,在全国是罕见的。 中山河是抗日战争之前就是废黄河河槽开挖的,主要目的为淮河、洪泽湖开辟入海道路,以免洪水为害苏北。如果当初考虑周到,设计得当,就无需再挑一条几乎和它平行的灌溉总渠。 洪泽湖的水灾曾经怎样害过苏北?苏北地图上并无淮河,为什么会有淮南、淮北之称?要搞清楚这些问题,必须先弄明白淮河、黄河和我县的关系。 本来贯河南南部和安徽北部的淮河,进入苏北不远,就在涟水的云梯关入海。云梯关位于响水县西南端,废黄河左岸,与我县仅隔一河。云梯关以下的陆地(包括滨海响水两县几乎全部)都是黄河夺淮其间逐步淤出海面的。 北宋一百六十多年,黄河决溢入泗、入淮大者有十次,“然旋决旋塞”,宋高宗南渡后,与金对峙,中原战乱不定,加之南宋初,统治者曾“命杜充决黄以抗金兵,赖以掩护逃命,企图保住自己的小朝廷”。金统计者认为黄河南徒对自己有利,“乘势利导之,以南宋为壑”“不顾百姓死活。”任其南流。从1128年—1193年,黄河入泗、入淮竟有八次之多,平均每年一次,频率比北宋快一倍,这就看出黄河已摆下必须入泗、入淮而归海的趋势。1194年(南宋光宗绍熙五年,也是金章宗明昌五年),黄河在河南原阳县境南岸决口,河水向东转东北冲到山东省的梁山县分为两支:北支入支大清河(古济水下游),经济南之北到利津入渤海;南支侵汴水,继由南清河即泗河,经济宁、徐州、宿迁、泗阳到淮阴西南夺淮河到云梯关入黄海。黄河南下半夺淮的局面确定了,300年后,到1494年黄河又在梁山以上,河南省兰封县(后与考城合并称兰考县)境南岸决口。刘大厦领导修筑黄陵冈等七处堤坝,并于北岸筑长堤,迫使黄河南徒,黄河始全流夺淮,从此全部黄河之水都由淮主海。黄河带来的泥沙,延伸了海岸,淤垫了下游并使苏皖之间破釜圹、白水圹、宫陵湖、万家湖等陂圹小湖连成为一个面积广大的洪泽湖。年深日久,湖底淤高,湖东较低时遭水患、筑堤拦洪,出现了著名的高家堰,经多次延长、加高、改造,成为今天的洪泽湖大堤。 1851年淮河大水,大堤南端被冲破,大量淮水经宝应湖、高邮湖、邵伯湖漫进大运河。在扬州以北分几路东南流,进入长江而后入海。 先是黄河半夺淮(1194年—1494年)300年,接着全夺淮(1494—1855)361年,淮水被赶走南入长江之后,成为鹊巢鸠占的局面仅仅继续4年,到了1855年,黄河又在兰封县铜瓦厢北岸决口,全部河水流向泰山山地北面,再次经大清河入海,直到现在没有改道。 黄河在苏北从半夺淮算起共计661年,由于多年淤垫和多次决口泛滥,从淮阴以西直到海边,出现一条长185公里的岗地,淮南、淮北两平原就是以这条岗地为分界的。 不能说黄河曾在滨海、响水之间流过661年,只能说我们两县绝大部分土地是黄河在那661年期间逐步淤积成陆的,没有黄河夺淮,云梯关以东还是茫茫大海。 苏北灌溉总渠和中山河的由来(2) 淮河水系被黄河破坏了,其后果是苏皖之间出现了洪泽湖,这湖的湖底高于大堤东的地面。大堤东的高宝湖湖底又高于里运河(淮阴到江边的一段大运河)以东称为里下河地区的地面。历史上苏北闹了若干次大水灾,其故即在于此。淮河流域多雨之年,无论是洪泽湖里运河的堤防被洪水冲垮,或人为地开运河东堤坝口(堤顶所留浅浅缺口,平常用泥土、芦苇或高粱秆堵实,大水时主动拆掉,让洪水溢出,顺着其下的引河流走,叫滚水坝,简称坝)以渲泄淮水,苏北都要遭灾。且里下河地势低于沿海,灾水大片,入海几线(指射阳河、新洋港、斗龙港等有数的几条河流)灾期拖长,秋收不成,秋种困难,来年无灾而荒。1931年的惨祸,至今犹令人谈虎色变! 自清代咸丰元年(1851年)淮水南下,即有人提倡导淮。曾国藩、左宗棠、及民国后的北京政府,都提出过主张或组织设立机构,测量规划,但均纸上谈兵,未能实行。孙中山在<<实业计划>>中也强调要为淮河开出海道。1927年北伐后,南京政府于1929年1月成立有委员20人的导淮委员会。直属行政院,蒋介石自兼委员长,副职由水利专家庄嵩甫就任负责实际工作。经工程师们和德国专家到淮域各水查勘,拟定了<<导淮工程计划>>,确定了入江入海并举的方针。 1931年夏,长江中下游大水灾,要求导淮的呼声,冲击着南京政府。这时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委、组织部副部长陈果夫于193年28月取代庄嵩甫,负责导淮。1933年1-7月疏浚了洪泽湖与废黄河之间的一段淮河故道—张福河,为导淮的第一步。当时陈果夫患肺痨其肺部已坏了一半至多只能再活5年,于是自请当江苏省主席,33年10月起,遂兼任河工与省政。他以导淮委员会负责入江水道,以江苏一省负责入海工程,分头并进,以求速效。 江苏省建设厅厅长沈百先是陈果夫的妹婿,奉命拟定征工方案,由江都、泰县、高邮、宝应、淮阴、淮安、泗阳、涟水、东台、兴化、盐城、阜宁十二县出民工。大举导淮,最多时人数达24万。1934年11月1日开工,陈果夫在淮阴主持开工典礼,1937年4月完成。计挖土方6200万立方米。陈果夫于1937年5月视察时,命名为中山河。它从淮阴之西的杨庄起到海边长167公里,上与张福河相接。疧宽35米,堤距250米,流量号称350立方米/秒。 中山河位于废黄岗地,流量和淮河最大流量15000立方米/秒相比,谈不上减除水患。且两岸坡度、清坎等都不适应沿线疏的沙质土壤,放水的第一年就被冲刷不堪,甚至成块倒塌。中山河经过解放后的修整改称新淮河(七套以下离开废黄河尾段保留原名)。它平时能蓄水及引洪泽湖水来灌溉阜宁、滨海上百万亩的农田,滨海的坎北、界牌等地能种水稻吃大米,就是这套工程之所赐,汛期能泄洪600立方米/秒,大大超过原中山河的排水量。当初导淮的主持者及忙于这项工程的乡亲们,何曾想到今天的美丽图景。 苏北灌溉总渠和中山河的由来(3) 和以强凌弱的黄河夺淮不同,淮水入江是以小就大,一般年份,大江是吃得消的。但遇到江淮并涨,入江缓慢,超量的洪水还是要出问题,中山先生忧于前,31年惨祸教于后,加之建国次年淮域又闹大水,中央及时发出修好淮河的指示。同时在河南、安徽境内相继建成大量的水库和蓄洪工程,使上中游洪水不致下泻,保证洪泽湖的安全。在苏北,则一面计划开挖入江水道,一面探求入海新河的最佳方案。1950年10月,政务院派出由30位专家和干部组成的“淮河入海水道查勘团”,经过一个多月实地踏勘和集体研究,确定开掘一条从洪泽湖东岸的高良涧起,经过淮安城南斜插涟水、阜宁之间穿过滨海南部,到扁担港入海,全长168公里的渠道,即苏北灌溉总渠。洪水期,可排700立方米/秒,最大排洪量可达750-800立方米/秒,为中山河的两倍以上;灌溉期间,可引500立方米/秒淮水灌溉2800万亩农田;淮河缺水年份实行江水北调,总渠仍能负起引水灌溉责任,保证包括我县在内的大面积农田稳产丰收。由于渠底较高,从西到东为6米—负3米,渠水从涵洞引出,可以自流到田。使水稻面积为全县各种作物面积之冠。 这项挖土近8000万方的伟大工程,从51年11月中旬开工,到次年5月上旬完成,除去春节前后及雨雪天,实际仅用80个工作日,它是盐城、扬州两地区前后118万余人在没有挖土机、卡车,连胶鞋也没有的条件下,用大锹、柳筐、扁担、独轮小车,在天寒地冻时节,穿草鞋或赤脚和积水、淌沙、淤泥、砂浆等困难拚搏而成的。 53年“五一”节后,当时的全国总工会主席刘宁一带领国际工联组织的亚太地区和东西欧各国水利考察团参观了苏北灌溉总渠,十几个国家四、五十位代表,对工程和设计规模、群众的苦干精神、党的组织能力,表示非常赞叹!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0af3066f3369a45177232f60ddccda38376be1a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