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文学名词解释 建安文学指的是建安时期出现的诗歌作品,也称“汉魏风骨”。建安时期是中国古典文学的奠基时期,其标志性人物有曹操、曹丕、曹植父子三人。建安文学所体现的“慷慨悲凉”的创作风格和以气势为美的艺术特色,使其成为五言诗从民歌中脱胎独立的滥觞,并影响到两晋南北朝诗坛,甚至一直延续到隋唐五代的近体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东汉末年,在动乱的局面中,一些名士避难江淮、荆州等地。他们以诗酒自娱,用慷慨悲凉的笔调,写下了不少气魄雄伟、慷慨激昂的诗篇,形成了所谓“建安风骨”。后人将这些作品结集,便是我们今天看到的《诗经》之后又一部古代诗歌总集——《建安诗歌》。建安诗歌包括《古诗十九首》、《汉乐府民歌》、陶渊明《归园田居》、曹操《步出夏门行》、曹丕《燕歌行》、曹植《白马篇》、鲍照《代出自蓟北门行》、应贞《饮马长城窟行》等。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幹、阮瑀、应玚、刘桢建安七子,是指孔融、陈琳、王粲、徐幹、阮瑀、应贞。他们大都在建安年间( 196-220)活跃于中原文坛。后因他们七人大都年纪轻轻而死,故称“七子”。他们虽都未留下正式诗文,但由于其作品具有较高的思想性与艺术性,因此被称为“建安七子”。“七子”之说,始于何时已不可考。最早提及“七子”的,见于明代郎瑛《七修类稿》卷四十五引《七修类稿续稿》:“建安七子,即孔融、陈琳、王粲、徐幹、阮瑀、应埸、刘桢也。”现代学者一般以《三国 - 1 - 志》作者陈寿和鲁迅的说法“七子”分别为孔融、陈琳、王粲、徐幹、阮瑀、应贞、刘桢。 1、曹操是诗歌理论家、创作者。他倡导的乐府运动,继承了汉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精神,对我国诗歌的音节、声律、风格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曹丕是诗歌理论家、创作者。他以“文章可以载道”为名作《典论·论文》,提出了“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应该统一”的主张,强调文学的社会作用,反对用虚浮的贵族化妆粉来掩饰内容上的贫乏。 3、曹植是文学理论家、创作者。他以“气”为核心的文学思想,注重文学的独创性,强调文学的风格应该“骨气端翔”。 4、王粲是文学理论家、创作者。他提出“以气为主”的文学思想,他在诗歌理论方面的主要观点是:文章要有气势。他是建安时期“七子”中成就最高的作家。 - 2 -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59c58add87868762caaedd3383c4bb4cf6ecb7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