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蛰时节的由来简介 惊蛰季节的由来简介 惊蛰,是24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每年3月5日或6日,太阳到达黄经345度时为“惊蛰”。惊蛰的意思是天气回暖,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冬眠的昆虫。蛰是藏的意思。《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晋代诗人陶渊明有诗曰:“促春遘(gòu)时雨,始雷发东隅,众蛰各潜骇,草木纵横舒。”事实上,昆虫是听不到雷声的,大地回春,天气变暖才是使它们结束冬眠,“惊而出走”的缘由。 我国古代将惊蛰分为三候:“一候桃始华;二候仓庚(黄鹂)鸣;三候鹰化为鸠。”描述已是桃花红、李花白,黄莺呜叫、燕飞来的季节,大部分地区都已进入了春耕。惊醒了蛰伏在泥土中冬眠的各种昆虫的时候,此时过冬的虫卵也要开头卵化,由此可见惊蛰是反映自然物候现象的一个节气。 惊蛰雷鸣最引人留意。如“未过惊蛰先打雷,四十九天云不开”。惊蛰节气正处乍寒乍暖之际,依据冷暖预报后期天气的〔谚语〕有:“冷惊蛰,暖〔春分〕”等。惊蛰节的风也有用来作预报后期天气的根据。如“惊蛰刮北风,从头另过冬”、惊蛰吹南风,秧苗迟下种。现代气象科学说明,“惊蛰”前后,之所以偶有雷声,是大地湿度渐高而促使近地面热气上升或北上的湿热空气概力较强与活动频繁所致。从我国各地自然物候进程看,由于南北跨度大,春雷始鸣的时间迟早不一。就多年平均而言,云南南部在1月底前后即可闻雷, 第 1 页 而北京的初雷日却在4月下旬。“惊蛰始雷”的说法仅与沿长江流域的的气候规律相吻合。 惊蛰节气人们要留意气象台对强冷空气活动的预报,留神冷暖改变,预防感冒等季节性疾病的流行。 惊蛰风俗 惊蛰雷动,百虫“惊而出走”,从泥土、地窖中出来,于是虫蚁开头活动,渐渐普及田园、家中,或殃害庄稼,或滋扰生活。因此惊蛰期间,各地民间均有不同的除虫仪式。 客家民间则以“炒虫”方式,到达驱虫的功利目的。惊蛰这一天,一些地区要吃炒豆。在少数民族地区,广西金秀的瑶族在惊蛰时家家户户要吃“炒虫”,“虫”炒熟后,放在厅堂中,全家人围坐一起大吃,还要边吃边喊:“吃炒虫了,吃炒虫了!”尽兴处还要竞赛,谁吃得越快,嚼得越响,大家就来庆贺他为毁灭害虫立了功。其实“虫”就是玉米,是取其象征意义。 惊蛰这个节气有什么特征 “惊蛰”节气后,南方暖湿气团 开头活跃,气温明显回升。常年节气平均气温淮北地区为6~7℃,淮河以南地区为7~8℃,比惊蛰节气上升3℃或以上。该节气内黄淮地区的气温自南向北先后稳定升至5℃以上,而气温稳定升至5℃,是农业生产的重要气象界限温度,它预示着树木开头发芽、春长,春播作物开头播种。常年节气平均降雨量淮北地区为15~20毫米,淮河以南地区为20~40毫米。 惊蛰的意思及含义 第 2 页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5a1845bc01d276a20029bd64783e0912a2167c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