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有悟》读书心得体会_读后感_模板 《教育有悟》|读书|心得体会 成新宇 翻开《教育有悟》,初读感觉这是一本再普通不过的书籍了,这本书是由95篇教育随笔组成的,里面描述的,都是工作在教育一线的教师们所记录的发生在教师和孩子们之间或发生在孩子们自己之间的小事,也是一些琐细得不能再琐细的事件:学生考试作弊啦、新生点名啦、教师板书啦、课堂上表扬啦……故事中一幕幕场景,有些我们多么熟悉的,甚至是自己亲身经历。或许你会觉得这样的书记录的事太平凡,但细想,教育,不就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琐碎繁杂吗?不就是日复一日的鸡毛蒜皮吗? 这本书分五个板块,其中第一章节告诉我们,教师不仅仅是教育者,也是受教育者,因为学生作为教师的教育对象,其一言一行莫不形成反馈,使教师从中学习、体悟,不断调整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学行为,从而使整个教育成为一个双向动态过程。而其中的第三章节是关于针对后进生一些教育的机制,它告诫我们只要目中有人,就没有后进生。“后进生”不等于“后进人”,事实甚至相反,教师们只要把“生”当“人”,就不会再有“后进生”了。因为教育的奇迹在于:教师之光,能使远远近近的心都披上绚丽…… 书中所写,没有惊天动地的大事,没有抽象的理论,有的只是生动的教育故事以及故事中蕴含的思考。内容鲜活而真实,文笔朴素而流畅。朴实的文字中包含着真挚的情感,读着读着,我被故事内容所吸引,所感动,更引起了我深深的思索。 它犹如一面镜子,折射出我们日常教育教学中存在的诸多不足:你差遣你的学生为你做私事了吗?哪怕只是举手之劳;你注意批评学生的方式了吗?哪怕只是换个谈话场所;你尊重学生的“杂念”吗?哪怕它有时会扰乱课堂;你能耐心倾听学生的辩解吗?哪怕他确实有错…… 它又如一位指点迷津的导师,为我们解决工作中的各种困惑而指明方向:它告诉我们如何激发中间生的学习热情;它告诉我们如何让班干部乐于奉献而毫无怨言;它告诉我们爱得不恰当也会造成伤害;它告诉我们什么是宽容的魅力…… 感谢这些教育的有心人。他们让我们更多的教师分享了他们的成功的经验与体会,让我们静静地吸吮“名师”们带给我们的精神食粮,让我们明白如何使用一个微笑,一句称赞,一个亲切的动作,如何用爱温暖学生,亮丽自己! 读《一纸故城,半卷挚爱》有感 卢刚 近日,偶读《工人日报》中的一篇题为《一纸故城,半卷挚爱》的文章,作者洋洋千言便将戏曲大家齐如山先生记忆中故乡老北平的故事娓娓道来,品读起来,颇让人有种穿越百年时空,身临其境之感,齐如山先生关于故乡的认识深刻翔实,而我,也有我的看法。 对于故土的追寻,是中国历代文人笔下不厌其烦的永恒话题,不论是齐如山、老舍们记忆中的钟楼古巷,城墙胡同,金瓦琉璃,还是朱自清、茅盾们笔下江南水乡似的青瓦白墙,木栅花窗,小桥流水;不论是北方的沧桑厚重和壮丽雄浑,还是南方的小家碧玉,钟灵毓秀。其实,中国人在描绘故乡风情之时大抵是在寻觅一种关于记忆中家的的归属感,这其中滋味百味杂陈,或是平易清浅,或是百般无奈,或是疏离无援,更或是痛彻心扉,但不论这个中滋味为何,都终究逃不过”思念”二字…… 是啊,怎能不思念呢?我们这个国家,历史之悠久,国土之辽阔,历经苦难之艰辛都难以想象,特殊年代的动荡,造就了太多那时代背景下个人的辛酸历程,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我们的那些一部部有关国家被侵略的名族屈辱史,投射到彼时许许多多的中国人身上,就是一段段辛酸无奈的个人漂泊史,无奈的中国文人拿起手中的笔抒发出他们内心中对故土的那想得而不可得的思念,于是,便出现了许多诸如此类的地域形象:朱自清、俞平伯笔下的秦淮河;鲁迅笔下的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沈从文笔下的湘西;张爱玲笔下的上海;余光中笔下的故乡……以及此次读到《工人日报》上《一纸故城,半卷挚爱》一文中齐如山笔下的老北平,这些有关家乡和故土或隽永,或清浅,或疏离,或苦闷,或悲愤的故事无不是发生在那个动荡的年代里。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国破则家离,这是个凄凉却亘古不变的真理。 百年后的今天,中国民主富强,和平安定,经济腾飞,社会得到长足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也随之快速提升,新一届的国家领导人提出了关于复兴中华的伟大中国梦的要求,此时的中国,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底气使曾经那些国破家离的故事不再发生,旧时文人笔下的破碎山河早已成为记忆,历史也将不再重演,在这样一个美好的时代成长起来的我,一个离开家乡,异地工作的新一代中国人,再也无须担心故乡太远,归乡太难,再也无须担心战争的动乱阻隔了回家的路,再也无须担心许久未见的家人是否还记得自己的模样。不论我们是在海峡的这边还是那边;也不论我们是在地球的东边还是西边。我们再也不须跋山涉水,再也不须担惊受怕,惶惶不可终日的去思念,去牵挂……只要我们愿意,一张机票,甚至只要一部手机便可以立刻拉近我们与亲人之间的距离。万里之隔,朝发夕至已然成为现实。这是社会主义新时代给予我们每个中国人的最实实在在的幸福。 我作为一个从山西来到郑州工作的年轻人,此时在我的认知中,今日之中国,”故乡”二字已突破了旧时文人笔下那出生之时的一亩三分地的地域局限。 我坚信在这样的一个时代,哪里需要我们,哪里就是我们想象中,那可爱的故乡…… 《三字经》读后感400字 横山桥中心小学四(1)班 殳彦策 《三字经》把我国从古到今的许多故事、知识、以三字经文的方式展示给我们,其中有教我们做人的,有教我们做事的,还有教我们学习的等等。 《三字经》里故事有着深刻的哲学道理,生动而有教育意义。比如“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讲的就是孟母三迁和孟子逃学后孟母剪布教子的故事,告诉我们学习不仅要有好的方法,而且要有好的环境,特别是要持之以恒,不能半途而废。 又比如“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这段话讲的是黄香九岁时就懂得孝敬父亲,冬天把被窝捂热后再请父亲睡。读了这个故事,我很受启发,我觉得我要向黄香学习,多为父母做些家务,做一个孝敬父母的好孩子。 再比如“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意思就是不能浪费光阴,要好好学习,将来要做对社会有用的人。而“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的意思,就是要求我们要逐步做事,一步一步来。 《三字经》里还有很多哲学故事,给我们树立了许多榜样,告诉我们很多深刻道理,让我们受益无穷!读德库拉伯爵有感 文/祎蕊 盼星星盼月亮,终于盼到《德库拉伯爵》来到了我们家中。看着书评一篇篇的上交,女儿一次次的问我,难道阿姨们忘记给我们寄书了吗?我也很疑惑。于是,每天经过小区门卫都会忍不住问门卫阿姨,当书终于收到时,除了开心,就是对各位义工妈妈们的辛苦表示感谢! 收到书时,是我们刚好散步回家,打开快递,看到书的封面,说实话,我当时只有一个想法,不想马上把这本书给女儿看。因为书封面上那让人看了直觉惊秫的吸血鬼,我可不想她看了半夜做噩梦,或是睡不着又得拉着我陪她呢!事实上这都是我多虑了,女儿对这本书的喜爱程度,已经她的承受能力远远的超乎了我的想象。 和女儿读过很多的绘本,虽然她已经具备了独立阅读的能力,但是《德库拉伯爵》这本绘本的精美图画和印刷的精细还是深深的吸引了女儿。这真是一套为孩子们精心打造的书籍。女儿欣喜的翻开了《德库拉伯爵》不是被吸血鬼的图片吓着,而是一下子就因为图片的精彩和文字的细腻而喜欢上了。()因为故事的精彩,因为容易让孩子接受,她连着翻看了两遍,还忍不住拿着和我一起看了一遍。 本书随着美丽的米娜欣喜的收到未婚夫乔纳坦。哈克的来信开始了精彩的叙述。因为这一封信,米娜感觉日子突然变得不那么艰难了,仿佛一切都是美好的。整篇的故事也由此展开。读银顶针的夏天有感读和时间赛跑有感读呼兰河传有感3篇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5a3d7a43021ca300a6c30c22590102020740f26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