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光中乡愁原文及赏析_余光中《乡愁》原文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当代著名诗人余光中于年4月22日上午,在福建泉州出席华光学院新校区“文化名人村”奠基仪式,在致词时则表示,自己的《乡愁》传颂海峡两岸,很高兴。有人反问他,如果存有第五段必须怎么写下呢?他便在现场为他那首脍炙人口的《乡愁》缔造第五段: 未来 乡愁就是一条长长的桥梁 你来这头 我去那头 著名诗人余光中的是台湾“乡愁”诗的典型的代表,他的《乡愁》是一首蕴含深刻、脍炙人口的诗,写出了台湾人民与大陆血肉相联的关系和思念家乡而产生心头的楚痛,传达出台湾亲人盼望祖国和平统一的迫切心情。余光中新写的《乡愁》诗第五段,表达出对海峡两岸文化交流和盼望祖国统一的美好前程。 余光中祖籍福建,长大在南京,母亲的故乡在常州,这三地都就是他的故乡。余光中年随父母返回大陆,毕业于台湾大学外文系,后赴美国深造,先后在台湾政治大学、台湾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等大学任教。 余光中出版诗集、散文等40余种,自称是“文学创作上的多妻主义者”。文学大师梁实秋评价他“右手写诗,左手写散文,成就之高一时无两”。 余光中对故乡怀着浓厚的感情。至台湾后经常想念故乡,正像鲁迅诗中写下的“梦魂常向故乡驰”。他说道:“从21岁负笈飘泊台岛,至小楼孤灯下怀乡的呢喃,直至往来于两岸间的探亲、观光、交流,萦绕在我心头的仍旧就是挥之不去的乡愁。”谈及作品中永恒的怀乡情结和心路历程时,他深情地说道,“不过我慢慢意识到,我的乡愁现必须就是对包含地理、历史和文化在内的整个中国的留恋。” 余光中在上世纪50年代赴美留学,但在那里,他始终是“无根的过客”。 余光中身居异国他乡,内心引发不可名状的压抑感和对祖国依依的留恋。他在《迎中国的文艺复兴》一文中深情地说道:“我也曾就是浪子,也曾誓言不要我爱你中国的海岸,但是现在我怀乡了,我已经启程东抵,虽然金足草中国的海岸。”他从美国返回台湾后,他常常怅望海峡对岸的故乡,希冀有一天能够两岸和平统一,亲人往来。 从上世纪60年代起,台湾作家诗人写了许多乡愁诗,表达对故园的思念,其中于右任先生在年1月24日写的感情真挚沉郁诗作《望大陆》,脍炙人口,广为流传:“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作者怀着忧伤,眷恋大陆故园,写下心灵的哀伤,赤子之情,溢于言表,是一首触动炎黄子孙灵魂深处隐痛的绝唱。 余光中也怀著对国家民族、故土家园的深深挚爱,创作了不少乡愁诗,其中便存有脍炙人口的诗:“当我死去时,/葬我在长江与黄河之间,/白发砌着黑土,/在最帅母亲的国土。” 回忆起70年代初创作《乡愁》时的情景,余光中感慨地说:“随着日子的流失愈多,我的怀乡之情便日重,在离开大陆整整20年的时候,我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一挥而就,仅用了20分钟便写出了《乡愁》。”余光中说,这首诗是“蛮写实的”:小时候上寄宿学校,要与妈妈通信;婚后赴美读书,坐轮船返台;后来母亲去世,永失母爱。诗的前三句思念的都是女性,到最后一句我想到了大陆这个“大母亲”,于是意境和思路便豁然开朗,就有了“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一句。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5a478e6164ec102de2bd960590c69ec3d5bbdb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