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导论心得 体育是伴随着人类起源和发展而形成的一种伟大的、有关人类身体实践的文化活动。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反映这种实践活动的理论也在逐渐发展和成熟。20世纪后半叶,这些片断的理论逐渐体系化,统称为体育科学,简称体育学。 体育的分类:竞技、学校、大众。目前我国社会体育的专业人才培养分两种形式,一种是正规学校教育,一种是社会成人教育。社会体育学科的研究对象是发生在社会体育领域中的各种体育现象,对社会体育的研究基本属于管理学、社会学的范畴。社会体育是对实现社会功能结构的研究,终身体育是对人的体育参与的研究,身体锻炼是对实现社会体育基本途径与方法的研究。社会体育学科研究应遵循的原则:客观性原则、全面性原则。 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新课程对体育课进行了进一步完整的科学化的定义和阐释:体育与健康课程以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以及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为目标,构建了运动参与、身体健康、运动技能、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等领域,真正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并将增进学生健康贯穿于课程实施的全过程。鲜明的指导思想在给我们体育教师指明方向的同时,对传统的重竞技的单一的体育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该社会体育概念强调了相对于学校体育和竞技体育概念的区别就是参与人群和参与目的,但最好再加上参与动机,社会体育参与动机同另外两类比起来应当具有自愿性。 我国社会体育发展现状问题可以从两个方面去看:从1995年两个指导性纲领出台开始我国的社会体育进入发展轨道,体育彩票的出现和体育产业化进程不断加大也加速了社会体育的发展,总体来看,我国社会体育处于发展期;社会体育同竞技体育的冲突不可避免,竞技体育在国家投入方面挤占了群众体育发展的空间,囿于国家投入的限制,群众体育的花费偏高,是制约社会体育发展的瓶颈。 通过导师的课堂讲述体育教学对象的身心特征,体育教学对象的生理特征,体育教学对象的心理特征,了解其中的差异性。例如:身体形态是指体格、体型、和身体姿态等,身体形态的发展具有明显的年龄特征。学习动机是激励学生去学习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在原因。中学生的情感较小学生趋于稳定、深刻,但仍易于冲动、情感丰富,表现强烈而鲜明。如为比赛中取得好成绩而狂喜、信心十足,为比赛的挫折而急躁、泄气、甚至绝望,因裁判不公正而动怒、吵架等。通过导师的课堂,我们深刻认识到,只有我们体育教师的观念转变,把适应新的课程方法和理念应用到我们的教学中,才能使我们的学生在体育课堂中快乐学习,健康成长。达到我们追求的“让学生乐中求学,学中取乐”。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学习很累,但只要找到学习中的乐趣,你就会不断提高自己,积累宝贵经验。 [此文档可自行编辑修改,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感谢您的支持,我们会努力把内容做得更好] 最新可编辑word文档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5ac674e00042a8956bec0975f46527d3250ca6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