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与刘邦的管理性格 熟悉中国历史的人们对于秦末楚汉争霸的那段历史并不陌生。双方的“管理者”刘邦和项羽为争夺天下这个“市场”对带领的部下有着迥然不同管理方式,虽说那一场中原逐鹿距离现在已经上千年,然而,留给后人的启示却值得管理者们思考。 “性格决定命运”是人们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管理者所表现出的性格会不会影响到团队的目标以及达到目标的方式呢? 公元前205年当刘邦趁项羽东征田荣后方空虚时,率领五六十万人马偷袭西楚的都城彭城,得到消息的项羽仅率领精兵三万人回救,不顾长途奔袭的士卒疲惫,全军靠着极大的勇气大败汉军,彭城旁边尸积如山,谷、泗水为之不流;一年多前的公元207年,项羽也是凭借着这股勇气在巨鹿以劣势兵力大败秦军三十余万为后人留下了“破釜沉舟”、“作壁上观”的成语。他性格中勇往直前品性与强大的信心基础感召了楚军中的骨干江东八千子弟兵,再由八千子弟兵产生群体效应感染到了他所率领的楚军全体,从而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 我们看到许多的企业在初创之时,面对市场的压力和竞争对手的强大,一些企业的管理者们往往像项羽一样冲在最前,带领着团队去努力开拓,如史玉柱的巨人、周鸿祎的360、任正非的华为等耳熟能详的企业人物。他们带领的团队除了其他因素之外,团队管理者所表现出的那种锋芒毕露的个性,和千年前的项羽的信心与勇气所表露出的有异曲同工之妙。这种性格在管理者带领团队的过程中能够迅速形成一种强大的向心力与螺旋效益,使团队中的每个人知道自己的目标,知道团队的目标,最后在管理者魄力的感召下迎接一个又一个的挑战。 然而这种性格又是把双刃剑,任正非的华为床垫文化,周鸿祎的口无遮拦像极了金庸小说中的“七伤拳”,所谓的先伤己后伤敌,不仅引来无数争议,更使得团队中意志薄弱的伙伴感受到压力。这些成名的管理者一些外在表现为易冲动,一旦做出决定往往没有任何回旋的余地。 对比《史记••项羽本纪》、《史记••高祖本纪》这两个不同阵营的“管理者”“怒”的记载,项羽的 “怒”或“大怒”就有9处之多,而作为对手的刘邦的记载却只有2处,从事后诸葛亮的眼光来看,汉兴楚亡虽然有很多原因,但是两个人的性格从一个角度说明了在有些时候,这种魄力虽然在有的时候能起到克敌制胜的作用,但是面对形势的变幻光凭感情冲动是不能解决问题的,幸好前文提到的几位企业家还没有范项羽的错误;再对比两人的团队,刘邦除了有名的“汉初三杰”以外,陈平、郦食其、灌婴、周勃、曹参等形成了一个各司其职,各尽所长的高效团队,而项羽阵营,只有一个费力不讨好的范增,再加上有数的犹如走马灯般却又未能发挥效力的英布、钟离昧、龙且,原先在他阵营下的陈平、韩信却又都待不住,这和项羽不善与人相处且又自视甚高的关系分不开的。反观刘邦,是历史上有名的豁达帝王,无论他怎么无赖,怎么不学无术,却一直有一群智士良将追随在他身边,除了个人功业的原因外,刘邦“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常有大度”的品性恐怕也是原因之一吧。 有人曾经说过,在中国成功靠人缘,刘邦的成功除了时势造英雄以外,好的人缘,或者说对于人性的理程度解远非项羽可比,韩信在项羽阵营不过是一个小小的警卫员(持戟郎中),而刘邦听从萧何的建议,大张旗鼓的登台拜将,一方面自然是说明了刘邦的知人之明,一方面也说明了刘邦掌握了韩信某些虚荣的心理,在最大限度满足了他的心理需求,才最终使韩信以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背水之战”、“十面埋伏”的胜利为刘邦争抢到“天下”这个庞大的市场。在企业管理中,我们对于人才的态度当然不能去生搬硬套的去演出一番“萧何月下追韩信”和“金台拜将”,但是对于人才心理的把握、使人才施展才能的平台打造和人格尊重仍是必不可少的。从刘邦的性格我们对比培养出杨元庆和郭为的柳传志、率领“十八罗汉”创业的马云,又是能够找到一些共同点的。他们所展现出的性格魅力和一往无前的魄力相比更能让人感受到亲近,缩短了距离自然能够使人更多的感受到团队的感召。 波澜壮阔的中国历史向来是企业有识之士汲取管理养分的源泉,“以史为鉴可知兴替”并不仅仅局限于历史爱好者们的研究与探索。从上述来看,刘邦与项羽的性格不能说谁对谁错,一方面我们要在某个时期用项羽般的勇气与信心去面对企业来自内外部的压力,一方面,面对聚人才、聚人气、聚财气也需要用的刘邦性格中豁达大度的一面,所谓的当用则用,不当用则弃。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5b0583145b0216fc700abb68a98271fe910eafe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