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笔便到乌丝栏 打开文本图片集 “人人但学兰亭面,欲换凡骨无金丹。谁知洛下杨疯子,下笔便到乌丝栏。”当我再次见到程仲霖的书作时,真有一种脱胎换骨的感觉。考入北师大读完书法专业硕士后,他又考入中国艺术研究院获得书法博士学位,研究与创作突飞猛进,教学与师古相辅相成,仲霖学习上的爆发力,创作上的悟性,不得不让人叹服,真是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仲霖之所以能在短时间内取得丰硕的成果,首先得益于他的学习方法,即以研究深化创作,以创作激发研究,创作与研究相互促进,并驾齐驱。书法界普遍的风气,是临帖大致学个皮毛,就一味地玩弄筆墨技巧,不知这个技巧是精神的外化,背后是文化的支撑。不研究背后的精神与文化,就不免邯郸学步,东施效颦。仲霖的硕士论文《赵之谦书学思想研究》、博士论文《晚清金石文化研究》,都围绕书法与金石文化的主题而深入研究,不但有关书法、文字,也与经、史密切相关,涉及文献、校勘、目录、考古等各个方面,梳理他们的实践与思想,分析鉴赏、收藏对临摹、创作的影响,分析创作观念、创作方法的变迁,这样深入细致的研究,为他的创作提供了学术的支撑,增强了创作的后劲。而他在创作中所获得的艺术直觉,也保证了他的研究是建立在坚实的基础之上,不致空而论道。 仲霖的创作以行草、楷书为主,尤以行草最为成熟。 仲霖的行草按照书法界流行而笼统的说法是学习“二王”,而实际情况是王羲之与王献之间有着巨大的差异,大王孤高的贵族气质,华丽的技法体系,精湛的骨法用笔,绝对的中庸之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让人望而生畏,敬而远之。凡是后世学王羲之行草的书家,鲜有不被王羲之束缚住手脚的,不论是欧阳询、李北海,还是赵孟頫、文徵明,拘谨、板滞、单调、刻意是他们的通病。 王献之与王羲之气质迥异,所以他孩童时代就“咄咄逼人”“劝父改体”,他要把被王羲之中庸之道紧紧束缚住的自由奔放的灵魂解放出来,化繁为简,以一当十,把行草书从天上拉回到人间。颜真卿、张旭、怀素、米芾,都是引了王献之的源头活水,才能活泼泼地流淌于大地之上。从这个意义上看,我们只能说仲霖以及那些号称学习“二王”的书家,其实都是王献之的私淑弟子。仲霖的行书,焕发着一派南朝活泼自由的生机,如同“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落英缤纷”。线条的力度、笔锋的使转、节奏的调节等技术条件成熟而稳定,端庄杂流丽,刚健含婀娜,气韵清新,纯出天然,逸兴湍飞,有若神助。特别是其清而不浊,润而不枯的特质,石韫玉而山辉,水怀珠而川媚,在当下书坛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在书写的文字内容方面,仲霖最喜爱的是抄写《世说新语》《论语》《人间词话》等,语句或长或短,如汨汨流水,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做到了形式与书写内容的完美统一,这也与书坛写滥了的唐诗迥异其趣。 仲霖的楷书取法褚遂良的《阴符经》和《雁塔圣教序》,把富有建筑性的楷书写得极富节奏感,婀娜多姿,“若美人婵娟,似不任乎罗绮,增华绰约,甚有余态。”提按顿挫的清晰果断,逆势起笔的夸张强调,使得规矩的楷书具有了行草的韵律,拆除了楷书与行草间的藩篱,在二者间自由出入,相辅相成,实在是一条通衢大道。而且,可以上溯汉魏,旁通隶法,仲霖的《心经》,有隶书的两翼飞动之势,有钟繇的古朴自然之风,隶、楷、行融为一炉,师承纷纭却能组织从容,可以一窥仲霖的融汇、锤炼之功。楷书大字,多取四山摩崖,北朝写经,篆隶融合,如同春天的藤蔓植物,横式开张,舒展大方,生机盎然。又如同北朝的《木兰诗》,古质逼近汉魏,艳丽宛如齐梁,质朴中寓生动,端庄中寓诙谐。 书坛上不时出现天赋很高的书家,路子正,起点高,令人眼前一亮。随着名气的提高,逐渐被时尚吞没。学八大,学白蕉,学潘伯鹰,顺流而下,气息靡弱,逐渐涣散而终至于不可收拾。仲霖会不会重蹈覆辙?有没有汉魏“二王”的源头活水,是有无生机的关键,仲霖当三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5b2613d77b563c1ec5da50e2524de518974bd32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