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号、书名号连用不加顿号 发布日期:2013-12-09 信息来源:中共常德市委办公室 作为语言文字规范标准建设的重要成果之一,修订后的《标点符号用法》新标准于2012年6月1日开始实施,这是语言文字规范应用领域的一件大事。但是从一年多的使用效果来看,不少主流媒体、语言文字工作者,甚至一些党政机关发布的公文,对标点符号用法的一个重要修订——顿号与引号、书名号的连用新标准并没有执行,依然因袭旧的使用标准。这是一件令人遗憾的事情,应该引起大家的关注。 新的标点符号使用国家标准出台,对一些标点符号的用法进行了充实和辨析,其中对顿号用法的新规定,即与引号、书名号连用时的新用法值得重视:“标有引号的并列成分、标有书名号的并列成分之间通常不用顿号。若有其他成分插在并列的引号之间或并列的书名号之间(如引语或书名号之后还有括注),宜用顿号。” 《解读》一书对新用法这样解释:“这样规定是因为从表述功能上看,并列的引号之间、并列的书名号之间无论实际上有没有停顿,不使用顿号都不会造成理解上的困难;其次,当所引内容比较多或者所引内容本身已经带有标点符号时,如果并列的引号之间、并列的书名号之间再用顿号,不仅形式上不美观,也降低了符号的表达效率。而且从编辑出版的技术处理角度来看,各个出版社也多采用并列的引号之间不使用顿号的处理方式。” 这次《标点符号用法》的修订原则有四条,其中第三条就是“经济美观”。“不仅要使用方便,还要有良好的视觉效果。”顿号的新用法,就是充分考虑使用美观的视觉效果的体现。 修订的理念是正确的,解释也是合理的,还有出版的实践作铺垫,推广起来应该效果很好吧,但是实际效果大相径庭。直到现在,主流报刊媒体上,依然没有按照顿号的新标准使用。请看—— (1)在全市范围内先后创建了“节庆文化日”、“农牧民文化日”,各旗区也定期举办各类民间文化节、艺术节、赛马节等品牌文化艺术节。(《光明日报》2013年7月13日11版《让文化甘霖浸润百姓心灵》) (2)他被称为“陇原最美教师”、“教坛保尔”。(《中国教育报》2013年7月23日1版《教坛保尔》) (3).......还出版了大量“世界知识丛书”、“时事问题丛刊”等时政读物,和以“青年自学丛书”等为代表的生活教育类图书。(《中国青年报》2013年7月23日10版《生活书店重新开张》) (4)在本次非职业组表演中,人们惊喜地看到,民间还保留着一些稀有的乐器、乐种,如“软弓京胡”、“挫琴”、“锣鼓柜”、“金钩挂”、“粉蝶大套”等。(《人民日报》2013年7月23日14版《活态传承民族音乐》) (5)这些歌谣,“描述清末民初劳动人民生活困苦之状”,当然也是难得的方志材料了,有似当年杜工部、白乐天之遗响,其中的《五台贩炭夫》、《潞城煤田矿工》等,以及记录山西民俗迁变和风物的《时兴物》、《潞城草帽辫》等,都是后来人们追想旧时山西的原始素材。(《中华读书报》2013年7月24日14版《从“神州学会”到》) 它们在涉及顿号与引号、书名号连用的时候,都违反了2012年《标点符号用法》的新标准,或者说,都还沿用了1995年的国家标准。这些例句里引号和书名号之间的顿号,其实都是应该省略的。 可以说,这是一个细小的技术环节,很容易就可能被忽略了。新标准对顿号的定义、形式和基本用法没有修改,只是在这些标点符号连用的结合部作了修改,结合部往往也是最容易被忽略的部位。新用法的特殊性还在于,这一修订不是纠正使用正确与否的问题,而是解决使用书写美观的问题,它或许麻痹了人们的神经,毕竟,改变人们约定俗成的习惯,不是一件容易办到的事情。可以说,新标准的施行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不过,作为语言文字的使用者和传播者,我们应该认真看待、严格执行、带头维护新标准,同时积极推广宣传新标准,正确地使用标点符号,保持语言文字的纯洁性和规范性。 供稿:市委办信息科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5ba9adf9eefdc8d377ee325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