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人的生活——论余华《活着》的人物生

时间:2022-07-04 05:48:38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普通人的生活——论余华《活着》的人物生

摘要:富贵是普通人的人生范本,人生好像是苟且,但苟且一词又有些大不敬,因为这就是中国老百姓的活着。活着就是为了活着本身,没有其他的意义和价值。中国人的活着就像一枚分币,正面是生活,背面是生存,生存的艰难不言而喻。

关键词:余华;活着;苦难;生活;生存;忍耐;乐观

余华的长篇小说《活着》让广大读者对旧中国的生活有了一定的了解,也明白了我们中国人这几十年是怎样熬过来的。”[1]3 《活着》是20世纪中国社会历史的缩影,是中国现代社会生活现实的写照。

一、生活的过程---就是接受苦难

余华的长篇小说《活着》是一部充满血泪的小说。他经历了做了手脚挖坑让人往进的赌场,又经历了横尸满地、随时会丧命的战场,以及荒唐至极的大跃进炼钢时代和饿殍满地的饥荒时期,还有那黑白不分、颠倒人妖、人性扭曲的文革日子。面对这一系列的苦难,他仍然选择继续自己的生活,而不是就此结束生命。无论是从他的生存态度还是生存方法来说,都有它的过人之处。

富贵是生活中普通人,他经历了比普通人更多的人生失败和苦难。这些不幸的遭遇似乎可以击垮任何人的人生信念,然而富贵依然健康而乐观地活着,没有抱怨,没有悲伤,似乎这些苦难和不幸只是一些人生经历而已。富贵就像一个坚强而普通的不倒翁,作为人的形象矗立在人生的舞台上。他是中国千千万万普通人的人生范本,好像是人生的苟且,但苟且一词又有些大不敬,因为这就是我们父辈及我们现代人的普通人生,这就是中国老百姓的活着。活着就是为了活着本身,没有其他的意义和价值。中国人的活着就像一枚分币,正面是生活,背面是生存,生活的艰难不言而喻。

我们可以从《最初的岁月》中看到作者童年时代的人生体验——“那个时候我一放学就是去医院,在医院的各个角落里荡来荡去一直到吃饭。我对从手术室里提出来的一桶桶血肉的东西已经习以为常了……。我读小学四年级的时候,我们干脆搬到医院里住了,我家对面就是太平间,差不多隔几个晚上我就会听到凄惨的哭声。那几年我听够了哭喊的声音,各种不同的哭声,男的,女的,老的,少的,我都听了不少……。应该说我不怕看到死人,对太平间也没有丝毫恐惧。到了夏天最为炎热的时候,我喜欢一个人待在太平间里,那用水泥砌成的床非常凉快。在我的记忆中的太平间总是一尘不染 ……”[2] 毫无疑问,余华童年时期的特殊经历影响到了他后来的作品。在他的作品中,死亡、痛苦、苦难随处可见,他对待死亡与苦难有他自己的看法。同样,他笔下的人物对待死亡与苦难也有与众不同的态度与方法。 面对苦难、死亡、血泪,他是是如此冷静平淡,甚至有些冷漠地进行叙述。这就是我们所面对的日常人生,他们都是人生的一部分,不需要惊异,不需要哀叹,也不需要同情和怜悯,仿佛和我们每天所面对的一切日常生活一样平淡无奇。这是余华对苦难、死亡的人生体验,也是中国百姓的生活写照。 二、活着的本质---就是劳作

人类有着悠久的历史,它的辉煌和罪恶、它的高雅和低俗,无不昭示着正确的人生方式。那些伟大的先哲们,无不昭告我们前行的方向和陷阱,他们的智慧在几千年后的今天依然熠熠生辉,有些后来者以自己的失败人生又印证着先贤们的伟大和英明。我们来到人间应该如何度过?是享受还是是劳作?


在《圣经》的《创世记》里,可以清晰地看到人类的命运。始祖被引诱而违主命,受到的惩罚是:你必终生劳苦,才能从地里得吃的。”“ 你必汗流满面,才有饭吃,直到你归回地……在后来宗教改革形成的新教思想中,又有这样的认识:上帝让我们来到人间,就是做好自己的一份工作,这就是对上帝负责。这是我们祖祖辈辈凄苦人生的真实写照,也是人类永远无法逃脱的悲剧命运,人就得劳作。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也明确地告诉我,人生最重要的是做好自己的一份工作。《孝经-开宗明义章》中说: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它告诉人们做好自己的工作、做出一番事业,不论对父母还是对君王,这是最大的孝。民间有种说法:三十岁以前看父敬子,三十岁以后看子敬父。意思是在说,三十岁以前是看你父亲的面子敬重你,三十岁以后是看你的面子敬重你的父母。看来就是在当下的中国社会,儒家所提倡的,仍然具有一定的现实价值和意义。古往今来,哪一位中国人终生不得劳作,不得不去工作。面对一生的劳作,中国人是一种无奈和被迫,有着强烈的苦难意识;而西方人有一种宗教情节,由原来的原罪意识发展到后来的清教徒的无私奉献精神。

劳作是人类的命运,谁都无法逃脱,这也注定了我们的人生。当一生的的坎坷不幸经历让富贵们明白了这样的人生道理时,反而对苦难有了一份超然和淡定,这大概是为什么看不出富贵痛苦、失落和堕落的原因。

小说结尾的老牛具有一种象征意义。与福贵相伴的那头老牛原本是一头将要被宰杀的老牛,它已经干了很多活,受了很多的苦,就算不杀它恐怕也活不久了,因为不愿看着老牛在哭,早已不再会哭的福贵买下了它,给它起了一个名字也叫福贵。福贵主动将那头老牛称为福贵,与自己同名意味深长。其实《活着》告诉人们,人就像那头老牛一样,要终日劳作,终生劳作。

《活着》是一部关注下层阶级生活的作品,代表着普通百姓最常见的生活经历。它让我们知道什么是活着:一生劳作,不屈服于命运,但又不得不向命运屈服,活着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东西而活着

参考文献:

[1]余华.活着[M].上海:上好文艺出版社,1998.3.

[2]余华.最初的岁月[ EB/ OL] .文学视界.余华专栏,http/ /w ww .white-collar.net/ hsl-y h.htm .

作者简介:肖新学,19796月出生,男,汉,讲师,文学学士,陕西合阳,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5bb2deb77ed184254b35eefdc8d376eeafaa170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