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诗句】未是秋光奇艳,看十五十六--杨万里《好事近》翻译赏析 未是秋光奇艳,看十五十六。 [译文] 可这还不是最美的月色,最美的月色,要到十五、十六日才能领略获得。 [出自] 南宋 杨万里 《好事近》 好事近 七月十三日夜登万花川谷望月作 月未到诚斋,先到万花川谷。不是诚斋无月,隔一林修竹。 如今才是十三夜,月色已如玉。未是秋光奇绝,看十五十六。 【注释】【词牌解释】:好事近,“近”是词的种类之一,属一套大曲中的一个曲调。自词和音乐分离,此字只是某个词牌名称的组成部分,已无实际意义。《词谱》以北宋宋祁词为正体。仄韵,四十五字,上片四句,二十二字;下片四句,二十三字。上下片各两仄韵。此调前人习惯用入声韵。两结句都用一字豆句式。 此调又名《钓鱼船》、《翠圆枝》、《倚秋千》等。 ①诚斋:杨万里自名在江西吉水的书室。 ②万花川谷:在杨万里的“诚斋”不远处,乃杨万里自名的花圃。 ③庭:庭院。 ④修竹:竹长且直,很青翠整齐,叫修竹。 ⑤未是:还不是。 译文1: 月儿还没有照到我的书斋,只把清光洒遍万花川谷。不是诚斋那儿没有月光,只因为隔着满院斑斓的翠竹。 今天才是十三日夜晚,月色皎洁,晶莹如玉。现在还不是中秋月朗的时候,要观赏明月,请等到十五、十六。 译文2: 明月不到诚斋 先洒落在万花川谷。 不是这诚斋 夜窗读书时 没有月光如水的洗沐 只因为月光 疏疏密密隔在 一庭疏枝横斜的翠竹。 今夜才是十三. 月色已莹莹如玉 可这中天秋月 还不是—— 最圆润,最洁素, 要看明月最美 待到那十六、十五。 赏析: 这是一首咏月词,不过直接写月亮的只有“月色已如玉”一句。月的形和神,是用比较法。 衬托月亮,最常见的办法是去写云彩,常语说:“烘云托月”。杨万里抛开这一陈腐的路子不走,采用了纯新的方式。上阕以谷、斋、竹作陪衬。诚斋是作者的书斋名,万花川谷是作者的花园名。“月未到诚斋”,自然不无遗憾;但“先到万花川谷”,倒也令人欣喜,因为这同样是词人的天下。况且也不必为诚斋而惋惜,因为“不是诚斋无月,隔一庭修竹”,月照幽篁,应该又是一种韵味。这半阕中,同是月光,在万花川谷的当是朗照,在“一庭修竹”的当是疏散,在诚斋的又当是浓阴下的幽明。同样的月色竟有这许多情意,明暗层次又是这样分明,难怪上片无一字直接写月,却叫人处处感得到月的媚态。上阕是以物托月,下阕则以月自托。词中说:今天才是十三,月色已如美玉,若到秋光奇艳的十五十六,它定然更不寻常!这里明显地在用十三之月衬托十五、十六之月,然而此篇的作意是咏写当夜月色,所以句中又含有用十五、十六的满月衬托十三月色的意思:现实的月同遥想的月两相辉映,各各更见其妙了。 杨万里写诗,最讲“活法”,“透脱”。他在《颐庵诗稿序》中说:“……尝食夫饴与荼乎?人孰不饴之嗜也?初而甘,卒而酸。至于荼也,人病其苦也;然苦未既,而不胜其甘。——诗亦如是而已矣。”他认为诗不能像糖:一放进嘴,就知道它是甜的,吃到最后,却变成酸的;诗应当像荼(古茶字)经过品尝才让人感知到它的甜味。读者读这首咏月词,初时只看见全篇仅有一句写月,还是用的“如玉”这个相当陈旧的比喻,读来很可能有几分扫兴,——这正是在“病其苦”。可是只要读者细心品尝下去,那么洒在绿叶红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5c397047f724ccbff121dd36a32d7375a517c6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