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就是解理

时间:2023-05-08 04:26:20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理解就是解理

作者:刘次林

来源:《中小学德育》2015年第07

德育是讲究动机的,属于讲的活动。其实,以科尔伯格为代表的现代德育就特别看重推理过程。他所创造的道德判断访谈就是通过访谈和追问,不断寻根溯源,直逼学生真正的动机或者理由。科尔伯格提炼出生命、财产、真理等12个价值要素,认为这些是道德主体采取道德判断与选择的终极理由。科尔伯格基于访谈法提出了道德认知推理的三水平六阶段模型。与吉利根、诺丁斯的情感取向配套,挪威奥斯陆大学的女教授斯柯(Eva Skoe)近年开发了基于关怀的道德访谈法。通过研究,她得出了关怀水平的三阶段两过渡模型。斯柯把关怀能力分成三个鲜明的阶段:由关心自己、关心别人到人己互惠;然后在其中插入了两个过渡阶段。总之,不管是认知判断还是情感判断,目前国际上流行的都是以动机推理作为道德发展的指标。因此,教会学生推理也就成为现代德育的基本策略。

如果相信德育是讲的,我们就需要在师生之间形成亲切、平等的对话关系,教师要能够对学生的动机在理解、尊重的基础上给予促进。这与传统德育中的上施下效、对错判定很不一样。尤为重要的是,教师还要善于从多元视角解读学生的行为。学生的很多行为貌似道德表现,其实最好从心理学社会学等角度去理解。比如,学生打架、抽烟、刺头式抗拒等题行为,往往只是青春期的变式或者是对学校某些方面不满的宣泄。以理解的心态去看待,学生的许多行为就很难简单地以善恶相称,它们可能是中性的,是表现本性的线索,是牵引老师给予理解的线索。我相信,人的有意识的行为都是有道理的,都是可以从行为者自身的某种上得到解读的。有些行为之所以不能被理解,只是因为行为者的与解读者的并不一致,解读者所以不能解这个。理解就是解理。看不懂知识之理,教师就无法搞好教学;不能解学生心之理,教师就无法做好德育。

在学校,教师与学生属于不同的群体,二者之间比较容易产生的紊乱:学生的行为得不到教师的理解,同样,教师的行为也得不到学生的理解。不准留长发、不准带手机、不准谈恋爱、必须穿校服,这在很多中学都是德育部门耗费精力最多的学校规范,但是,恰恰是这四大规范偏偏被学生评为学校最不合理的规定。教育部颁发的《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要求学生穿戴整洁、朴素大方。不烫发,不染发,不画妆,不佩戴首饰,男生不留长发(前不遮眉,后不过颈,侧不过耳),女生不穿高跟鞋,笔者认为,女生不穿高跟鞋是有道理的,因为穿高跟鞋不利于学生的身体成长,不利于运动,容易因跌倒而引发踩踏事件。但是,留长发的禁令却道理不足。所以,当此与彼不能匹配的时候,我们就需要回到公理,以身心健康、道德、法律的公理来统一。

德育的存在已经不需要理由了,但是,我们希望能够把德育做到理由上,使德育成为讲道理的事业。

刘次林,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200234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责任编辑 ;徐向阳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5c5d6bd3a1116c175f0e7cd184254b35eefd1ab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