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与"以人为本"的辩证统一: 将这个中心与“以人为本”的方针结合起来,并在二者的辩证统一中寻求到解决经济社会问题的变革路径。 第一,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这对矛盾中,生产力始终是最具有能动性的因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这是不以人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之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正是建立在这样的历史唯物主义哲学基础之上的国家战略。所以,目前我们仍无法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设想用其它战略去取代它。 第二,不能把“以人为本”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之间割裂开来去理解。过去28年的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并未背离“以人为本”,相反,恰恰最能反映“以人为本”的思想。因为,在个人温饱问题还没有解决之前,我们有什么资格谈论“以人为本”?其实,“以人为本”和“以社会发展为中心”几乎是同一个意思,就是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基础上的社会发展。这两个说法都无法成为一个社会最高层次的战略。过多地强调“以人为本”、把社会发展作为中心的话,往往会出现新的乌托邦倾向。事实上,没有经济增长,就无法根本解决目前我国尚存的比较严峻的失业问题。 第三,我们应当看到,目前我国的社会矛盾确实发生了深刻变化。比如,过去说的“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已经表现为“人民日益增长的公共需求同公共产品短缺、公共服务不到位之间的矛盾”。在这个新的矛盾中,比如教育、医疗卫生等公共需求增长意味着社会事业发展的重要性,但同时也是建立在经济建设取得一定成绩基础上的。因此,在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和“以人为本”来满足个人多层次需求的同时,我们应当认识到,这些个人发展需要必须是建立在经济持续发展基础上的。 正是在这一大背景下,中央才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并很快成为社会各界的广泛共识。事实上,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就必须实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与“以人为本”的辩证统一:我们要能够更好地实现“以人为本”,就必须通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做大蛋糕,使以人为本建立在坚实的物质基础之上;经济建设不能脱离人的需要,经济增长的成果最终必须反映在社会进步上,最终要使多数人能够分享改革发展成果。 在实践中,淡化“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仅不利于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反而会给改革带来不可低估的负面影响。所以,目前我们仍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坚持市场化改革不动摇。 那么,如何实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与“以人为本”两大目标之间的有机统一呢? 最好是树立改革攻坚的两大基本目标。一个基本目标是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体制上为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快速增长创造良好的条件,这样才能够解决就业这个民生第一问题。如果实现了充分就业,劳动相对于资本的地位就会提高,劳动报酬相对于资本报酬才会较快提高。由此,初次分配领域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才有可能得到有效地缓解。在我国这样一个失业问题非常严峻的大国,劳动力近似无限供给,通过国家强制手段提高劳动者报酬是违背市场经济规律的。 另一个改革攻坚的基本目标就是“以人为本”,加快建立社会主义公共服务体制。社会主义公共服务体制是指以政府为主导、以提供基本而有保障的公共产品为主要任务、以全体社会成员分享改革发展成果为基本目标的一系列制度安排。为此,建立社会主义公共服务体制,能够妥善地协调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利益关系,使政府能够迅速回应利益主体多元化带来的挑战,为提高公共治理水平和党的执政能力提供制度保障。 社会主义公共服务体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应当相互补充和相互促进。必须看到,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建立社会主义公共服务体制的基本前提,建立社会主义公共服务体制可以使市场化改革获得更为广泛的社会支持。二者相互关联,相互促进。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5c637bfa4a649b6648d7c1c708a1284ac95005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