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六有”青年

时间:2022-12-06 21:06:14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如何培养“六有”青年

作者:张国臣《光明日报》 20161022 10版)



今年“五四”青年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中国科技大学时勉励大学生做有理想、有追求的大学生,做有担当、有作为的大学生,做有品质、有修养的大学生。做“六有”青年,与“勤学、修德、明辨、笃实”的要求一脉相承,是从理想信念、社会责任和个人素质三个方面对大学生成长成才提出的具体要求,是新时期做好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行动遵循与目标指向。做“有理想、有追求”的青年,就是要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自信,树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念,以弘扬国家至上的报国情怀凸显大学使命;“有担当、有作为”的青年,就是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学习、增强本领,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敢做先锋,以勤学笃实的实干精神彰显“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时代旋律;做“有品质、有修养”的青年,就是要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蕴,注重思想道德修养,将正确的道德认知、自觉的道德养成、积极的道德实践紧密结合,自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以遵循情理兼修的学习路径书写“心中有阳光,脚下有力量”的青春年华。

弘扬国家至上的报国情怀

教学的核心在于知识的传递。什么样的知识更有价值?马克思说,“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问题”,对于知识价值的判断必须立足当前社会实践。在我国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在我国处于调整产业结构、推进供给侧改革、增强自主制造能力的现实背景中,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当前高校的重要职责。弘扬国家至上的报国情怀理应成为高校的重要任务,成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与可靠接班人的应有之义。 高校弘扬国家至上的报国情怀,一是要自觉服务国家发展战略需要,瞄准“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等战略,推动产学研良性互动,加强科技成果转化速度,实现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的良性互动;二是要始终坚持知识传递与核心价值教育相统一的原则,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切实构建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的格局;三是不断深化创新型人才培养,贯彻全国科技创新大会精神,培育符合创新发展要求的人才队伍,努力做到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

倡导勤学笃实的实干精神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人们在具体的生产实践中不断地改造与完善自己的认识论,也只有在具体实践中才能实现主体的社会价值与人生价值。“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箴言告诉我们,唯有具体的实践,才能有效检验与提升思维的客观性与准确性。培养有担当、有作为的青年,高校就是要弘扬脚踏实地、敢想敢干的实干精神,在广阔的实践中锻炼与磨砺青年对信仰的忠诚、对国家的感情与对人生的理解。倡导勤学笃实的实干精神,关键在于培养大学生勤奋学习、刻苦钻研的学习品质,重点在于养成大学生扎扎实实干事、踏踏实实做人的人生态度。若没有勤学的品质,自然不会有创新人才的涌现;没有笃实的态度,也自然不会有“大国工匠”的诞生。

具体到人才培养中,一是要培育勤学的校风学风,营造勤学的校园建筑文化、后勤服务文化和日常管理文化,以学为先导,从榜样树立、活动设计和建章立制中引领勤学风气;二是要加强科学思维方式培养,科学就在于用理性方法去整理感性材料,归纳、分析、比较、


观察和实验是理性方法的主要条件”,没有科学思维方式塑造,很难培养青年面向现实问题的实践自觉;三是夯实以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为主体的“第二课堂”,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是大学生形成问题域的关键场所,更是检验勤学的品质与笃实的态度的直接“试金石”,在高校人才培养中,要完善长效机制,构建普及性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参与机制。

遵循情理兼修的学习路径

青年成才,关键在学,情理兼修,方成大器。从传统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到朱熹“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学习从来不仅限于对知识的掌握,还包括对真理的追寻、对思维的重造、对生命的悲悯以及对自我的反省。现代大学教育从以赫钦斯、阿德诺等为代表的要素主义者开始,通识课程、经典阅读成为大学专业化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人才培养的理念也至此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不仅具备专业的科学知识素养,而且要具有与身份相称的文化素养;不仅要掌握专业的研究方法,且要具备符合人类生活的情感体验;不仅要储备面向物质世界的创新能力,而且要具备面向现实的人的实践能力。高校需要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与经验,将知识传授与人格养成充分结合,将做学问与做人有机结合,践行情理兼修的学习路径。

情理兼修是修德明辨的起点与方法。具体说来,要加强国情党史学习,整合各类思想政教育载体,将国情教育寓于专业课程学习中,将党史学习寓于各项党群活动中,进一步提高国情党史学习的生动性、针对性与有效性。要树立从理论到实践、从实践到理论的往复式学习方式。任何的理论是对过去生产生活经验的总结,指向过去、指导当下。而每一时刻发生的实践是生产生活的现实,反映当下、预示未来。只有坚持从“理论—实践—理论”的学习路线,才能更好地理解理论的实践与实践的理论。要推动专业学习与人文学习相协调,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与教学计划方面同步改革,根据专业特点,扩大相关人文课程比重,加大知识交叉课程,推动课程整合、知识交融,构建契合专业发展需要的人文课程与凸显人教育特色的专业课程,从而培养青年完善的科学思维方式与人文思维方式。 (作者系东北大学副校长)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5c7071adf424ccbff121dd36a32d7375a417c6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