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看《大漠谣》,书中屡屡提到《越人歌》,就想起了三年前看过的一篇文章,曾经介绍过这首古诗。文章这样写道: 诗歌令人联想。昔时读《古诗源》,里面一首《越人歌》给我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 这是发生在二千多年前的故事。楚国的鄂君子皙青舟翠盖游历越国。也许是他的神采风度打动了摇桨的越女,越女禁不住心生爱慕,就唱了一首歌。吴侬软语,婉转动听。楚越两国虽然相隔不远,但方言不通,鄂君就请人用楚语译出: “今夕何夕兮,搴舟中流。今日何日兮,得与王子同舟。蒙羞被好兮,不訾诟耻。心几烦而不绝兮,得知王子。山有木兮木有枝,心说君兮君不知。” “今夕何夕兮”,今天是什么日子啊?能与这样一位公子泛舟中流。起句便是一声感叹,描绘出了越女遇到意中人时的惊讶、狂喜和一点慌乱,也引出了下面的歌咏:“蒙羞被好兮,不訾诟耻。心几烦而不绝兮,得知王子。”我顾不上害羞,想与你和好,哪怕周围的姐妹耻笑;我烦乱的心思如河水难断,多想让你知我心意。炽热的深情和越人性格里的率朴使她不顾羞涩和即将招致的非议,毅然向鄂君吐露心声:“山有木兮木有枝,心说君兮君不知”“说”。通“悦”,就是喜欢,意思是说我心里喜欢你,树木尚有枝(知),而君心却不知。委婉中带着率真,无奈中含着期待。那时的风俗不似后世多受缚于礼教,青年女子对爱情的渴望和追求让今人也觉大胆。 鄂君终于被打动了,古诗后面有言,“乃揄修袂行而拥之,举绣被而覆之”。挥动自己宽大的衣袖抱住她,把绣花的衣裳披在她身上。他们去了何方?可曾成就了琴瑟之好?诗戛然而止,留下千古回味的空间。 《越人歌》相传是我国历史上现存的第一首译诗,以方言译方言,它和南国的其他优美的民间诗歌一起成为《楚辞》的艺术源头。一句“山有木兮木有枝,心说君兮君不知”,在屈原《九歌》中应和着荡漾的水声再次被传唱:“沅有芷兮澧有兰, 思公子兮未敢言”。诗中越女具有的深沉、热烈而无畏的情感特征在后来的《楚辞》中也一脉相续。《越人歌》诞生在自由质朴、更少约束的时代民风中,从而更敢于展现本我的至情至性,比及汉朝古诗“孔雀东南飞”中恩爱夫妻强被拆散,最后一个举身赴清池,一个自挂东南枝的隐忍凄婉,《越人歌》勇敢地唱出了高扬舒展的心灵声音。面对飘拂而过的生命华彩,羞涩的越女用深情的渴望,出演了一幕让人动容的壮丽。 西汉时,临邛(今四川邛崃)富商卓王孙有个女儿名叫文君。她聪明美丽,精通音乐诗赋,但不幸的是结婚不久便死了丈夫,只好守寡在家。 后来,她在一次家中的宴会上看到了才名卓著的司马相如,对他顿生爱慕之心。而司马相如看到了卓文君,也深深爱上了她。但是,当时司马相如很穷,卓文君知道父亲不会同意这门亲事,便毅然抛却富裕的生活,和司马相如私奔了。 婚后的生活虽然艰苦,但他们相亲相爱,日子过得很幸福。为了谋生,他们夫妻俩开了一家酒店,文君亲自站柜台卖酒,司马相如则亲自跑堂,招待顾客。 不久,卓王孙感到文君和司马相如的婚事木已成舟,便送给他们一大笔钱,这才改善了他们夫妻的境遇。 几年以后,司马相如因写的《子虚赋》得到汉武帝的赏识,被召到京城长安担任郎官,但他官运并不亨通,没多少时间,便被解除了职务。 司马相如和卓文君把家搬到长安附近的茂陵。在茂陵,司马相如结识了一个年轻绝色的女子,起先,他一直背着卓文君和这个女子幽会,后来,他竟公开地表示要娶这个女子为小老婆。 文君对丈夫的所作所为十分痛心,但她秉性刚强,感到丈夫既然移情别恋,那么他们夫妻之间也已恩断爱绝,于是,她写了一首《白头吟》的诗送给相如:“皑如山上雪,般若云间月。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 卓文君用这首《白头吟》表明自己对爱情的态度:一心一意,白头相守,同时谴责司马相如的负心,决定从此和他一刀两断! 司马相如读了《白头吟》,想起文君当年不嫌贫穷,以身相许,甚至当街卖酒的情景,良心受到强烈的谴责。于是,他打消了娶妾的念头,回到文君身边,请求她的宽恕。文君看到司马相如确实是真心改悔,便原谅了他,夫妻终于重归于好。 后来,“白头吟”这一典故,用来表示失去别人的欢心,或者失宠后的哀怨之情。(木兑)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5c8816f8d4d8d15abf234e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