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书有感古诗阅读以及答案 观书有感(宋·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注释 1、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内。朱熹父亲松与郑交好,故尝有《蝶恋花·醉宿郑氏别墅》词云:“清晓方塘开一境。落絮如飞,肯向春风定。” 2、鉴:光可鉴人。 3、 “天光”句:是说天的光和云的影子反映在塘水之中,不停地变动,犹如人在徘徊。 4、徘徊:来回移动。 5、共徘徊:此处指来回闪动。 6、渠:它,第三人称代词,这里指方塘之水。 7、那得:怎么会。 8、那:通“哪”,怎么的意思。 9、清如许:这样清澈。 10、如:如此,这样。 11、清:清澈 12、为:因为。 13、源头活水:比喻知识是不断更新和开展的,从而不断积累,只有在人生的学习中不断地学习、运用和探索,才能使自己永保先进和活力,就像水源头一样。 14、“艨艟”:古代攻击性很强的战舰名,这里指大船。一毛轻:像一片羽毛一般轻盈。 15、向来:原先,指春水上涨之前。推移力:指浅水时行船困难,需人推挽而行。 16、中流:河流的中心。 译文 【其一】 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被翻开,清澈明净,天空的荣耀和浮云的影子一起映入水塘,不停地闪耀晃动。要问为何那方塘的水会这样清澈?是因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为它源源不断地输送河水啊。 【其二】 昨天夜晚江边的春水大涨,那艘庞大的战船就像一根羽毛一样轻。以往花费许多力量也不能推动它,今天在水中间却能自在地移动。 赏析: 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诗。全诗以方塘作比喻,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影。这种情景,同一个人在读书中搞通问题、获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认识时的情形颇为相似。这首诗所表现的读书有悟、有得时的那种灵气流动、思路明畅、精神清新活泼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为一位大学问家的切身的读书感受。诗中所表达的这种感受虽然仅就读书而言,却寓意深刻,内涵丰富,可以做广泛的理解。特别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两句,借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识。因此人们常常用来比喻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到达新境界。人们也用这两句诗来赞美一个人的学问或艺术的成就,自有其深厚的渊源。读者也可以从这首诗中得到启发,只有思想永远活泼,以开明宽阔的胸襟,承受种种不同的思想、鲜活的知识,广泛包容,方能才思不断,新水长流。这两句诗已凝缩为常用成语“源头活水”,用以比喻事物开展的源泉和动力。 这是一首极其有艺术哲理性的小诗。人们在品味书法作品时,时常有一种神采飞扬的艺术感觉,诗中就是以象征的手法,将这种内心感觉化作可以感触的详细形象加以描绘,让读者自己去领略其中的微妙。所谓“源头活水”,当指书写者内心的不竭艺术灵感。 诗的寓意很深,以源头活水形象地比喻丰富的书法艺术灵感才是书法艺术作品真正的不竭源泉,说明了作者独特的读书感受,很符合书法艺术创作的特色,也反映了一般艺术创作的本质。 教学: 观书有感 阅读答案 1.请你将一二句所展现的画面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出来 2.你从第三四句诗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参考: 1.半亩的方糖如一面大镜子,波光粼粼,清澈明镜。天光、云影在水中隐隐约约。 2.正如源源不断的活水使方塘变得如此清澈明镜一样,人也要不断的读书,让自己的心智更开阔。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5cdc072d75c66137ee06eff9aef8941ea76e4b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