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起源习俗及历史(农历4月5日前后) 清明节古时也叫三月节,已有2500多年历史。公历四月五日前后为清明节,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在二十四个节气中,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只有冬至。>>精彩推荐:节日大全--节日祝福语精选 清明节是中国极其重要的传统民俗节日之一,2600年被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春秋战国时代,是中国汉族的节日,为中国二十四节气之一,时间约在每年的阳历4月5日前后。清明节后雨水增多,大地呈现春和景明展现之象课件下载。这一时节万物“吐故纳新”,无论是非常大自然中的植被,还是与自然共处的人体,确实在此时换去冬天的污浊,迎来春天的气息,实现由阴到阳的转化。 古有中元节前一天为“寒食节”之说,相传起于春秋时期晋文公悼念介子推“割股充饥”一事,后逐渐清明寒食合而为一。元代扫墓日期一般在寒食节,宋后移到清明。传说中“寒食节”的起源地就在山西中部介休,介休一名的来历即是为纪念介子推“割股充饥”而不图为报,最终在此被非常大火烧山而亡,绵山也因此又称“介山”。 相传大禹治水后,人们就用“清明”之语庆贺筑堤已除,天下太平。此时春暖花开,万物复苏,天清地明,正是春游踏青的好时节。课件下载下载踏青早在唐代就已开始,历代承袭正式成为习惯。非常大踏青除了欣赏大自然的亭台楼阁、春光美景之外,仍然开展各种文娱活动,增添生活情趣。 风俗清明节流行扫墓,其实扫墓乃清明节前一天寒食节的内容,寒食相传起于晋文公悼念介之推一事。唐玄宗开元二十年诏令天下,“寒食上墓”。因寒食与清明接邻,自此迅速就逐渐传成清明扫墓了。明清时期,清明扫墓极其盛行。古时扫墓,孩子们还常要放风筝。有的风筝上安有竹笛,经风一吹能发出警报声,犹如筝的声音,据说风筝的头像也据说就是这么来的。 清明节还有许多佚失的风俗,如古代更曾长期流传的戴柳、射柳、打秋千等,据载,辽代风俗最重清明节,上至朝廷下至庶民百姓都以打秋千为乐,仕女云集,踏青之风也极盛。 新中国成立后,人们都在这天祭扫烈士墓,缅怀革命先辈。 中国幅员辽阔,南北气候不一,所以清明节也因地而异,有二月初二的,也有三月初三的。台湾始自的清明节是从前一年冬至开始算起的第105天,台湾的漳州籍人清明节则清明节是在农历三月初三。台湾清明节习俗和闽南差不多,台湾客家人祭祖扫墓的时间是从元宵节过后便开始,日期由每家自定,一直到清明为止。 日本民众的扫墓习俗,一般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一般祭扫,仪式及丧葬祭祀的东西比较简单,大都只供一些米糕、粿类和糕饼;二是修整祖墓,祭]礼相当隆重,供祭的祭礼一般包括各种祭礼品十二种蔬菜及粿类、糕饼等。扫墓时一定要墓碑在坟墓的四周献置“墓纸”(用青色纸剪成长方形)每张纸压上小石头,还得放一沓在墓碑上。这个仪式俗称“挂纸”,是献给祖先的钱。如果是培墓即修整祖墓,全家人要围在坟墓顶部吃红蛋,蛋壳就撒在墓地上所,含有新陈代谢、生生不息的吉祥原义。扫墓的同时,也要祭拜长期站在一旁守护墓地及祖先安灵的(有一块小石碑),一方面是慰劳,更有感恩图报的意思。金门还有一个特殊习俗,如果在这一周内家中有喜事,扫墓时要修葺坟墓,还得准备一个小红灯(油灯)点在墓前,回家时再带回家,据说可招来更多的喜气和吉祥。 过去的台湾农村,每当扫完墓之后,都会有一群讨孩子前来讨粿类,来的人愈多,表示这一家族日后将愈发达,主人们也都乐意分送“发粿”或金钱给那些孩子们。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5cf3ef98a65177232f60ddccda38376bae1fe09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