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情境

时间:2023-02-10 01:04:35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创设情境,是指在教学时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提供一种具体的生活情境,让学生设身处地的感受,使学生乐学、学好所采取的一种教学手段。情境教学给语文课堂教学带来生机,其内容不仅仅局限于一本教材,学生的视野也不是被禁锢在教室里。其丰富有趣的内容,鲜明生动的形象,真切动人的情意,宽阔感人的意境,以及耐人寻味的哲理,使语文教学变为具有魅力的、有趣而有意义的活动。在教学实践中我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一些尝试。 一、联系“生活”展现情境

生活是创作的唯一源泉。文章反映社会生活、展现人生世相。以文章为例,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必须“披文入情”、“沿波讨源”,引导学生了解文章所反映的生活,理解文章的思想立意,体悟其意境情感,领会其构思技巧,并使之受到真善美的感染熏陶。小学生社会生活阅历不丰富,对人生体验不深刻,但他们对生活充满热望,所以要把教材中所反映的生活与学生的实际生活,通过创设情境沟通起来,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强化他们的体验,增进他们对文章的理解。

在教学《草原》一文时,为了使学生受到民族团结的教育,我联系国际政治形势,这样创设情境:如列举当时国际上的一些争端,是在一定范围内民族关系恶化的反映。想象一下那里的战火,那里百姓的灾难,民族之间的纷争给人民造成多么大痛苦,难道不应该很好地珍视民族之间的团结吗?民族问题关系我国四化大业的能否顺利实现啊!联系实际创设情境,把课文的思想与现实生活贴近,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 二、运用“实物”演示情境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运用实物,演示情境,正是认识客观事物的最快捷方法。学生对一般知识性的课文中介绍的物体是非常陌生的。为了使学生能认识并熟悉某一事物,可选取实物让学生观察,以实物来演示情境,让学生去感知事物。

如《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的第三自然段,主要讲爬山虎的脚的位置、颜色、形状。很多同学见过爬山虎,但并未仔细观察过,书上写的“茎上长叶柄的反面”究竟指那个位置?爬山虎的脚为什么会像“蜗牛的触角”又像“蛟龙的爪子”呢?这些问题让学生很难理解,于是课前,我特意取了些爬山虎,分别发给每个学生。在教学的过程中,让他们一边读课文,一边观察实物,看看,读读,指指,说说,使学生真正读懂了“茎上长叶柄的反面”是指哪个位置,作者为什么说爬山虎的脚像“蜗牛的触角”,又像“蛟龙的爪子”。这样,既突破了难点,又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借助“图画”再现情境

作者通过语言文字状物、叙事、写人、绘景、表情达意时,总寓于自己的胸中之“境”,这“境”就是画,文与画是相通的。借助图画可以再现课文情境,可以把课文内容具体化、形象化。在图画面前,学生能够较迅速、真切而又立体地感知课文内容,体会到创作者把图画变成语言文字的高明以及依文绘图的创造性,也能培养审美情感。

同时通过绘画来促进学生对课文内蕴的理解,利用美术手段促进语文教学。这也是把美术课请进语文课堂、进行科学渗透的新尝试。唐代诗人王维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之说,许多写景抒情诗和写景散文本身就是很美的图画。苏轼《惠崇〈春江晚景〉》这就是一首题画诗。譬如,李白的《望天门山》、老舍的《草原》等课文都是采用这种绘画形式进行教学的。学生在画文中之景前必须充分理解课文,明确景物的位置、特点及其相互关系,还要善于运用绘画技法,生动形象的把景物摹写出来,事实证明,这种学科渗透教学甚佳,真可谓一举两得。 四、播放“乐曲”渲染情境

音乐是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伟大的天然之声。音乐文学通过不同的方式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感情。如果能把音乐语言和语言文字沟通起来,教学中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在这种联觉的通感中,激发起联想与想象的活力,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观潮》一课描写了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我们的学生基本上没有听过这种罕见的声音。在学习这一课“潮来之时”一段,我让学生闭上眼睛,听潮水奔腾、冲击的录音,想像潮来时的气势,然后让学生默读课文中的描写,最后,谈出自己的体会。让学生在这样的情景中去熏陶,使他们如闻其声,如见其形,如临其境。 五、扮演“角色”体会情境

为了使教学情境真切地再现在学生面前,教师可指导学生如同演戏那样让学生扮演角色。学生站在角色的位置上深入体验,文中的“事”好像就是自己做的,文中的“话”好像就是自己说的,把课文内容“复活”到眼前。

例如,学完《赤壁之战》一课,学生对于三国人物、三国故事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但学习课文时又不可能让学生滔滔不绝于那个三国鼎立时期,那些众多的人物,那些极富魅力的故事。为满足学生一吐为快的愿望,更为了学生能更多地了解历史,也为了给学生创设一个展示自我、相互交流的机会,在学完《赤壁之战》一课后,我组织学生上了一节“大话三国”的活动课。课上,同学们争先恐后地上台,把自己早已知道的和新近看书了解到的三国人物、三国故事讲给大家听,并且加上了自己的评议。这节课既培养了学生的听话、说话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分析人物、事物的能力,还调动了学生更广泛阅读课外书的积极性。 六、借助“语言”描绘情境

以语言描述为主的情境创设,可以给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提供广阔的天地。语言情境依赖学生已有的表象和想象起作用,要求语言准确、简练、生动形象,能诱发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正确的表象,从而感知所学的语言材料。在教师形象化的语言作用下,学生们通过对语言的物质形式的感知及对语义思维、记忆和想象而进入特定的情境。

在《第一场雪》教学中,我引导学生理解“雪末儿”,就是以语言描述为主,创设的一种特定的情境。我用动情的语调有声有色地讲述:“雪末儿随风飘扬,映着清晨的阳光,显出一道道五光十色的彩虹,真是一幅奇丽的图画。”学生们跟随老师形象生动的语言展开想象,调动了学生储存在脑海中对雪景的表象,眼前出现了一幅美丽的图画,感受了语言文字蕴含的美。 七、巧用“课件”展示情境

上述创设情境的方法都可以用课件展示。课件是对上述创设情境的综合反映。课件的优势就在于它能运用文字、语言、图片、动画、音乐、影视等手段用丰富的表现力与感染力,强化感知,提供多样化的外部刺激,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加深学生对实境的感受和理解。因此,采用这种方法创设情境,是最方便快捷的。在这里就不赘述了。

新课程赋予教师更多的创新空间,教师不再是教材的执行者,而是教材的建设者、课程的构建者。课堂教学应该创设各种学生乐于接受的、能享受其间的情境,营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气氛,达到一种最佳的学习境界。这种境界就是让学生不由自主地调动多种感官,积极主动地进行相应的课堂活动,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到“易”、“趣”、“活”,适应学生的精神需要。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5d26fd22cfc789eb172dc82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