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道教经典里“试”的故事(上) 作者:孙昌武 来源:《古典文学知识》2018年第05期 汉留侯张良是历史上的著名人物。他在博浪沙狙击秦始皇,未遂,是轰动一时、也是历史上的大事,被看做是秦王朝灭亡的前兆;后来刘邦灭秦,建汉朝,他辅佐有功,封留侯,显示他是智勇双全的能臣。而他后来又被纳入仙传,在道教经典里被说成是道教祖师天师张道陵的祖先,并被附会为道教经典的一位制作者。 道教史上的“造仙”活动中,许多真实历史人物被“仙化”了。这是“造仙”的途径之一。这样创造出来的神仙有些有一定的史料“根据”。如张良被“仙化”,就是基于司马迁《史记》里《留侯世家》里一段记述,写他在博浪沙狙击秦始皇失败之后: 良乃更名姓,亡匿下邳。良尝闲从容步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愕然,欲殴之,为其老,强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良因怪之,跪曰:“诺。”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曰:“与老人期,后,何也?”去,曰:“后五日早会。”五日鸡鸣,良往。父又先在,复怒曰:“后,何也?”去,曰:“后五日复早来。”五日,良夜未半往。有顷,父亦来,喜曰:“当如是。”出一编书,曰:“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縠城山下黄石即我矣。”遂去,无他言,不复见。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 本来司马迁作《史记》,遵循“实录”原则,在秦皇、汉武《本纪》、《封禅书》等篇章里对神仙迷信大加挞伐。书中如这种神秘不经的记载是很少见的。而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权威作者、权威著作的记述,后来张良被“仙化”、成为神仙传里的人物也就顺理成章了。这段记载本意是表现张良当年虽然屡经屈辱挫抑却矢志不移、虚心受教、求得兵书态度之诚笃,终于感得黄石公授予《太公兵法》,使他后来得以辅佐刘邦取天下。张良活动在秦汉之际,其时道教还没有形成,后来被当做神仙来崇拜,这当然是“造仙”人们的“创作”。 值得注意的是,《史记》里关于张良这二百余字记述,又给中国叙事文学、特别是道教文学创作提供了一种“主题类型”。所谓“主题类型”,本来是指民间故事叙事主题表述上一定的情节结构模式。例如“中山狼”故事,救助坏人、反得恶报;或宗教主题的,如观音灵验故事,遇到水、火、刀、兵之类灾难、念《观世音经》或称观世音名号,立即得救,就都提供一种相对稳定的叙事结构。这样的“主题类型”可以衍化出种种变形,形成一种模式,被运用在叙事作品创作之中。有关“主题类型”的研究是十九世纪欧洲从事民间文学研究的学者开创的。相关研究从民间文学延伸到一般叙事文学创作领域。而由于民间文学创作中的“主题类型”会体现一定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特征,相关研究在深层次上又就具有文化人类学的意义,遂成为人文社会科学,特别是比较学派研究的重要内容[外国人的研究成果在我国发挥较大影响的有德国人艾伯华(Woifram Eberhard)1937年发表的《中国民间故事类型》,有商务印书馆1999年出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5d7dd935aff8941ea76e58fafab069dc512247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