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从“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是毛泽东在1939年12月所写的《纪念白求恩》一文中对白求恩的评价。毛泽东在这篇文章中写道:“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每一个共产党员,一定要学习白求恩同志的这种真正共产主义者的精神。”做一个“高尚的人”、“纯粹的人”、“有道德的人”、“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有益于人民的人”。从此,“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成为中国共产党人努力加强自身党性、道德修养的典型口号。 毛泽东推崇“毫不利己”,“大公无私”,时刻不忘教育他的人民要“斗私批修”,要“狠批私字一闪念”,容不下任何人有自我和私心。 在毛泽东心中,人们的“我”,或者说是“小我”,是不应该被提倡的。如果一个人有自我和私心,就不符合共产主义道德,就是道德低下,腐化堕落,应该被谴责。但是,人的自我和私心真地就是这个社会的毒瘤,没有任何存在的理由吗? 诚然,在战争年代,特别需要人们团结一心,激发出无私和勇于牺牲的精神,步调一致地去争取战斗的胜利。我们从历史故事中也真地了解道,确实有无数勇敢无畏的人为了掩护战友,或者为了保卫首长,为了整个群体的利益,毫不犹豫地献出自己的所有财产甚至生命。这种伟大的“利他”的精神,是民族面临危亡时刻人们所迸发出的一种本能,是植根于人这种高级生命体内的一种巨大的生命力量。但是,在脱离了战争环境之后,还要求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时刻保持这种“利他”的张力,是否是合理的呢? 除了“利他”的本能,人更多时候表现出的是“利己”的本能。作为一个生命体,人要为自己的生存负责,保证自己的生命能延续下去,生存,是人的最核心利益,为了达到活着的目的,人就要千方百计地创造条件,为自己着想,满足自己的物质和精神需要,就是说,人首先是“利己”的。每个人对自己负责,有一大好处:做事效率高。有的人可能会说,我们大家每个人都为他人着想,这样的社会也会很温馨,很和谐。抛开“温馨和谐”暂且不说,单说做事的效率,经由为自己着想而做事情和经由为他人着想而做事情,哪种方式效率高?作为一个生命体,人对自己需要什么是直接感知的,感知到自己的需要后马上采取行动来满足这种需要,是最近的一种解决问题的方式;如果要依靠他人来为自己着想,他人感知自己的需要即使是可能的,也是间接的,这种满足个体需要的方式无疑绕了一个远道,费了一些周折,因此肯定是效率低下的,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利己”本能解决问题的方式比“利他”本能解决问题的方式效率高。当然,我并不是说“利他”本能就一无是处,很多情况下,生命个体之间需要密切合作,才能维持群体的生存。爱就是一种利他的本能,在人幼年的时候,父爱和母爱呵护着幼小的生命个体,使得人在没有独立生存能力的情况下能够活下来,到了青年时期,为了生殖和繁衍,男性和女性又会因爱而结合到一起,共同繁育后代。然而,利己本能和利他本能虽然都是人的本能,其对于生命体的重要性却是不同的:利己本能是第一位的,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利他本能是相对的是有条件的,利他虽然在客观上 表现为利他,但从本质来讲,其终极目的仍然指向利己,是通过利他的形式达到利己的目的。这就是人作为高级生命体的本性。国家或者其他组织的管理者在制定政策、规则的时候,应该充分考虑到人的本性对政策规则的反应,顺应人的本性,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事半功倍,提高政策和规则的可行性和被认同遵守的程度。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邓小平重新提出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理念,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广泛认同。与毛泽东推崇的“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不同,“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肯定了人性中的自我,不否定人的利己之心,没有在每个人面前树立一个敌人:自己;同时,又强调了人作为生命个体与社会群体的密切联系。人首先是一个生命个体,要对自己这个生命体的生存负责,人又是群体中的个体,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与群体中的他人的互动。承认和包容人的自我和私心,是邓小平和毛泽东的一大不同。在战争年代,强调个体对群体的坚决依附,强调群体和民族利益高于个体利益,显然更有利于形成强大的战斗力,而在和平建设时期,仍然不允许人表现出私心,就是不合时宜的,这样做的结果就是,人人都带上面具,表面说一套,背地里做一套,增加了每个人的生存成本,也使得整个社会象没上润滑油的机器,运行不畅。因为,人性只能被压制,被隐藏,却不能被消除。 包容和不压制人的利己之心,是邓小平时代的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这不仅把整个国家从虚伪的说教中解放出来,也解放了生产力。 一般情况下,自我这个概念指的是生命个体自身,但是在有些情况下,“自我”这个概念的外延却会扩大。在八十年代的时候,中国社会曾经流行过两个词:“小我”和“大我”,意思就是说,同样是“我”这个词,它的含义是不一样的。有一种最受欢迎的赞美别人的方式,就是夸奖他们的孩子:“你的儿子比你聪明!”“你女儿比你漂亮多了!”“被贬低了”的父母不仅不会生气和懊恼,心里反而会比吃了蜜还甜,为什么?通常,人与人之间的竞争和比较很容易导致嫉妒,为什么子女和父母的比较结果却不一样呢?这是因为父母们早已经把自己的孩子看作了自我的延伸,孩子成为了自己生命的一部分,这就叫做自我的放大。把自我的范围拓展到子女,是最常见的放大自我的方式。作为生命体,要实现生命的延续,获得永生,就需要基因的传承,而孩子,就是人的基因的载体。人爱自己的孩子,愿意为孩子付出一切甚至生命,其实是在用利他的形式来完成利己的使命。不过,人不计回报无私付出的范围一般也仅仅限于自己的子女,这符合生命的伦理,其他的生命个体之间的关系,即使是兄弟姐妹,也不符合“不计回报无私付出”的规律。生命是利己的,这是造物主创造生命的最本初的设计,利己是生命体运行的一种方式,利己不是罪恶。邓小平时代不避讳一个“私”字,愿意遵循人性和社会的发展规律,给人性中的“利己”保留存在的空间,是顺应了人性的大势,是对人性的解放,是务实和明智的做法。 邓小平时代还打破了毛泽东时代人们谈论物质财富的禁忌。在毛泽东时代,社会流行“越穷越光荣”,人们不敢也耻于谈论物质财富。其实,物质财富是生命体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生存条件,如果整个社会都不创造和生产物质财富,而是忙于内斗,全国上下搞政治,抓运动,整个社会就一定会陷入物质匮乏的境地。毛泽东时代结束时,中国正是处于物质极度匮乏,社会经济面临崩溃的边缘。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5d8c036cbd1e650e52ea551810a6f524ccbfcbeb.html